中暑 2015年05月13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中醫

中暑爲病症名。古稱中暍、發痧。現又稱熱射病、熱痙攣、日射病。是一種多發於夏季的、以壯熱煩躁、嘔惡甚至昏倒、抽搐爲主症的急性病症。多由長時間處於烈日下或高溫、熱幅射環境中所致。中醫認爲與感受暑熱或暑溼穢濁之氣有關。臨牀上有輕重之分。輕者僅見頭暈倦怠、胸悶煩渴、身熱少汗、噁心等症;重者還可出現肢冷汗多、心慌氣促,高熱昏迷、抽搐等症[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5.

①感受暑邪而發生的急性病證。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證見突然悶倒,昏不知人,或身熱煩躁,氣喘不語,牙關微緊,或口開齒燥,大汗或無汗,脈虛數,甚者昏迷不醒,四肢抽搐。速將患者移至涼爽通風處,治以清暑、解熱、開竅,灌服闢瘟丹、消暑丸,再用益元散、清暑益氣湯、白虎湯、清營湯等。並可配用針刺、刮痧、冰水擦浴等法。元氣不足者,當調補元氣爲主,少佐解暑。

②或名暑風,以其證狀與中風相似。

③指陰暑。詳陰暑條。

治療:首先急將患者移至通風陰涼處,並給予飲服清涼鹽水,再行治療。①體針:輕症取大椎、合谷、內關、足三裏等穴爲主。頭痛加頭維;嘔吐加中脘。重症取百會、人中、曲池、委中、十宣等穴爲主。抽搐加陽陵泉、太沖;肢冷脈微者大炷灸神闕、關元;病情危重者,應採取綜合治療措施。②刮痧法:適用於中暑輕症。用光滑的陶瓷湯匙蘸水輕刮背脊兩側、頸、胸、肩臂及肘窩、胭窩等處,刮至皮膚紫紅爲止[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5.

西醫

中暑是高溫環境下,人體產生的嚴重不良反應。正常人的體溫由大腦皮層、間腦、延髓及視丘腦下部的體溫調節中樞管理。人體產生的熱通過傳導、輻射、對流和蒸發而散失,從而維持適當的體溫。當外界溫度過高,長時間日曬、溼熱或空氣不流通的高溫環境等阻礙了散熱時,就會發生中暑。

中暑按輕重分爲:

(1)先兆中暑:在高溫或日曬下,出現頭昏、耳鳴、胸悶、出汗、口渴、噁心等症狀,這時只要改善環境,充分休息,症狀很快會改善。

(2)輕度中暑:體溫高於38.5℃時,除先兆中暑症狀外,可有呼吸及循環衰竭早期症狀。經及時處理,也會很快好轉。

(3)重症中暑:除上述症狀,體溫可高達40℃,並有昏迷、痙攣及呼吸、循環衰竭,還可以出現熱痙攣,導致低血鈉、低血氯、低血鈣及維生素缺乏。

對一般中暑病人應改善環境,給予含鹽飲料,以及口服人丹、十滴水、霍香正氣丸。對重症中暑病人應採取以下措施:

(1)物理降溫:可在頭部、腋下、腹股溝等處安放冰袋,並用50%酒精擦浴。

(2)藥物降溫:氯丙嗪、非那根各25毫克,加生理鹽水500毫升,靜脈滴注。1~2小時滴完,3小時後可重複使用。如效果不好,可加用10毫克地塞米松。

(3)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每日入水量需達3000毫升。

(4)有循環衰竭時,應早期加用毛地黃藥物。

(5)有腦水腫時,及時應用脫水劑。重要的是加強宣傳,大力提倡以預防爲主的方針,避免發生中暑。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