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魁 2015年11月01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中魁:1.經外奇穴名;2.經穴別名。

經外奇穴名·中魁

中魁爲經外奇穴名(EX-UE4[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5. [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9. 。出《扁鵲神應鍼灸玉龍經》。位於手指,中指背面,近側指間關節的中點處[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5. 。主治嘔吐、噎膈、鼻衄、牙痛、白癜風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5. 。一般艾炷灸3~7壯[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5.

標準定位

位於手中指背側,當近側指骨關節橫紋之中點處,屈指取之。一說在手中指背側,遠側指骨關節橫紋之中點處(《鍼灸經外奇穴圖譜》)[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9.

中魁在中指背側,近側指間關節的中點處[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5.

圖出自《中國鍼灸學詞典》

主治

翻胃,嘔吐,呃逆。

主治嘔吐,噎膈,鼻衄,牙痛,白癜風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9.

刺灸法

艾炷灸三壯。

艾炷灸3~7壯[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9.

經穴別名·中魁

中魁爲經穴別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5. [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9. 。出《鍼灸甲乙經》。即陽溪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5. 。陽溪爲經穴名(Yángxī LI5)[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1. 。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代號LI5[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2. 。別名中魁[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2. 。屬手陽明大腸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1. 。經穴,五行屬火[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1. 。陽:陰之對,指陽經;溪:溝溪[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1. 。穴屬手陽明經,局部呈凹陷,像山間溝溪,故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1.

位置

位於腕區,腕背側遠端橫紋橈側,橈骨莖突遠端,解剖學“鼻咽窩”凹陷中[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1.

位於腕關節橈側,拇指上翹時,在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凹陷中;或以兩手虎口交叉,當拇指盡處是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2.

圖62(《圖出自《中醫大辭典》)

穴位解剖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橈側腕長伸肌腱前方[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1.

布有橈神經淺支,頭靜脈、橈動脈本幹及其腕背支[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2.

功能主治

有祛風泄火、疏筋利節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1. 。主要用於頭面五官及腕部疾患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1. 。如頭痛、耳鳴、耳聾、目赤腫痛、鼻衄、鼻鼽、齲齒痛、咽喉腫痛、半身不遂、肘臂不舉、熱病心煩、癲狂癇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1. 。現代又多用以治療神經性頭痛、扁桃體炎、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偏癱、小兒消化不良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1.

主治頭痛,目赤腫痛,齒痛,咽喉腫痛,耳聾,手腕痛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2.

配伍

本穴配印堂、太陽治前頭痛;配陽穀治目赤腫痛;配合谷治咽喉腫痛;配陽池、陽穀治腕關節痛[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1.

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1.

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2.

陽溪(圖出自《中國鍼灸學詞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