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堂 2017年02月15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印堂:1.經外奇穴名;2.體表部位;3.經穴名;

經外奇穴名·印堂

印堂(yìntáng EX-HN3)爲經外奇穴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3.[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見《扁鵲神應鍼灸玉龍經》。在額部,當兩眉頭之中間[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拼音

yìntáng

代號

EX-HN3

印堂穴的定位

印堂穴在額部,當兩眉頭之中間[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1.

印堂穴位於兩眉頭連線中點[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3.

經外奇穴——印堂穴的位置

印堂

印堂穴穴位解剖

印堂穴下布有滑車上神經的瞼上支,兩側有額內側動、靜脈分支通過[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3.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降眉間肌[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1.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滑車上神經分佈;深層有面神經顳支和內眥動脈分佈[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1.

印堂穴的功效與作用

清頭明目,通鼻開竅。

功能主治

印堂穴主治頭痛、眩暈、鼻衄、鼻淵、小兒驚風、失眠[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1.

印堂穴主治頭痛,眩暈,感冒,目痛,鼻衄,失眠,小兒急、慢驚風,產後血暈;以及鼻炎,高血壓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3.

刺灸法

刺法

提捏局部皮膚,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1.

沿皮刺0.5~1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3.

灸法

可灸[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1.

艾條灸5~10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3.

國家鍼灸穴位取穴標準

印堂穴

標準定位

位於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

取法

仰靠或仰臥位取穴。

解剖

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和降眉間肌。皮膚由額神經的滑車上神經分佈。肌肉由面神經的顳支支配,血液供應來自滑車上動脈和眶上動脈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靜脈。

功用

清頭明目,通鼻開竅。

主治疾病

1、頭痛,頭暈  2、鼻炎,目赤腫痛,三叉神經痛。

刺灸法

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針放血,可灸。

體表部位·印堂

印堂爲體表部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3.。印堂爲闕之別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99.。闕又稱闕中,印堂[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71.[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25.。俗稱眉心[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25.。《黃帝內經靈樞·五色》:“闕者,眉間也。”即兩眉之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25.。闕之上稱闕上。督脈所過[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25.。古人認爲這個部位可作爲望肺部疾病的參考[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71.

經穴名·印堂

[穴位基礎信息表]印堂|Yintang|||GV29||||||

印堂爲經穴名(YìnTáng GV29)[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99.。出《鍼灸大成》。屬督脈。

印堂穴的定位

位於頭部,兩眉毛內側端中間的凹陷中,正坐仰靠或仰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99.

印堂在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

印堂穴的位置

印堂

印堂穴的位置

印堂穴的取法

取穴時,可以採用正坐或仰靠、仰臥姿勢,印堂穴位於面部,兩眉頭連線中點即是。

印堂穴穴位解剖

印堂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和降眉間肌。皮膚由額神經的滑車上神經分佈。肌肉由面神經的顳支支配,血液供應來自滑車上動脈和眶上動脈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靜脈。

印堂穴的功效與作用

清頭明目,通鼻開竅。

主治疾病

主治頭痛、頭暈、鼻淵、鼻衄、目赤腫痛、重舌、嘔吐、產婦血暈、子癇、急慢驚風、不寐、顏面疔瘡、三叉神經痛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99.

印堂穴的主治疾病爲:頭痛、前頭痛、失眠、高血壓、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目赤腫痛、眼部疾病,三叉神經痛。等。此穴治病舉列:“穴道指壓法治療鼻內膿疙疽” 。

刺灸法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99.

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針放血。

灸法

可溫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99.

印堂穴的配伍

印堂配迎香、合谷,有清熱宣肺,利鼻竅的作用,主治鼻淵,鼻塞。

印堂配太陽、阿是穴、太沖,有平肝潛陽,行氣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眩暈。

印堂配攢竹,有清利頭目的作用,主治頭重如石。

文獻摘要

1.《黃帝內經素問》: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

2.《扁鵲神應鍼灸玉龍經》:小兒驚風,灸七壯,大哭者爲效,不哭者難治。隨症急慢補瀉,急者慢補,慢者急瀉。

研究進展

治療過敏性鼻炎:沿皮向鼻準方向刺1寸,得氣後留針20分鐘,每5分鐘行鍼1次,有較好療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