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 2009年01月12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茵陳

茵陳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英)Capillary Wormwood Herb

別名 綿茵陳、白蒿、絨蒿、松毛艾。

來源 爲菊科植物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狀。莖直立,高0.5~1m,基部木質化,表面黃棕色,具縱條紋,多分枝;幼時全體有褐色絲狀毛,成長後近無毛。葉1~3回羽頭深裂,下部裂片較寬短,常被短絹毛;中部葉裂片細長如發,寬約1mm;上部葉羽頭分裂,3裂或不裂,近無毛。頭狀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復總狀;總苞片3~4層,無毛,外層卵形,內層橢圓形,中央綠色,邊緣膜質;花黃色,管狀,外層花3~5,雌性,能育,內層花兩性5~7,不育。瘦果長圓形,長約0.8mm,無毛。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生於山坡、路邊。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採製 春季幼苗高6~10cm時採收,除去老莖及雜質,曬乾。

化學成分 含6,7-二甲基七葉樹內酯(6,7-dimethylsculetin)及揮發油,油中主要爲a-蒎烯、茵陳二炔酮(capillin)茵陳烯塊(capillene)、茵陳醇(capillanol)、茵陳色原酮(capillarisin)、氯原酸等。

性味 性微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清溼熱,退黃疸。用於黃疸尿少、溼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附註 同屬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Wadldst.et Kit. 的幼苗同作茵陳入藥。

藥典標準

中藥名稱

茵陳

拼音名

Yinchen

英文名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來源

本品爲菊科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或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乾燥地上部分。
  春季幼苗高 6~10cm時採收或秋季花蕾長成時採 割,除去雜質及老莖,曬乾。
  春季採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採割的稱“茵陳蒿”。

性狀

綿茵陳 多捲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 絨。
  莖細小,長1.5~2.5cm,直徑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後可見明顯縱紋;質 脆,易折斷。
  葉具柄,展平後葉片呈一至三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3cm,寬約1cm ;小 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針形、條形,先端尖銳。
  氣清香,味微苦。
   茵陳蒿 莖呈圓柱形,多分枝,長30~100cm ,直徑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 有縱條紋,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
  葉密集,或多脫落。
  下部葉二至三回 羽狀深裂,裂片條形或細條形,兩面密被白色柔毛;莖生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基部抱 莖,裂片細絲狀;頭狀花序卵形,多數集成圓錐狀,長1.2~1.5mm,直徑1~1.2mm,有 短梗;總苞片3~4層,卵形,苞片3 裂;外層雌花6~10 個,可多達15個,內層兩性花 2~10 個;瘦果長圓形,黃棕色。
  氣芳香,味微苦。

炮製

除去殘根及雜質,搓碎或切碎。
  綿茵陳篩去灰屑。

性味與歸經

苦、辛,微寒。
  歸脾、胃、肝、膽經。

功能與主治

清溼熱,退黃疸。
  用於黃疸尿少,溼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用法與用量

6~15g;外用適量,煎湯燻洗。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