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 2010年06月29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羊肉是我國人民食用的主要肉類之一,羊肉較豬肉的肉質要細嫩,較豬肉和牛肉的脂肪、膽固醇含量都要少。冬季食用,可收到進補和防寒的雙重效果。腰窩肉爲腰窩後腹部,後腿前,肥瘦夾雜,有筋膜,適於燉、扒等。

羊肉的營養價值

1. 羊肉性溫,冬季常喫羊肉,不僅可以增加人體熱量,抵禦寒冷,而且還能增加消化酶,保護胃壁,修復胃粘膜,幫助脾胃消化,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2. 羊肉營養豐富,對肺結核、氣管炎、哮喘、貧血、產後氣血兩虛、腹部冷痛、體虛畏寒、營養不良、腰膝痠軟、陽痿早泄以及一切虛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具有補腎壯陽、補虛溫中等作用,男士適合經常食用。

羊肉的選購

羊肉出羶法:

1、將蘿蔔紮上幾個洞,和羊肉同煮,然後撈出羊肉,再進行烹製,羶味即除;

2、每1000克羊肉放入5克綠豆,煮沸10分鐘後,將水和綠豆倒掉,羊肉羶味即除;

3、煮羊肉時,每500克羊肉加入剖開的甘蔗100克,可除去羊肉的羶味,增加鮮味;

4、把羊肉切塊放入開水鍋中加點米醋(500羊肉加500毫升水、25克醋),煮沸後,撈出羊肉烹調,羶味即除。

識別綿羊肉和山羊肉:一看顏色。綿羊肉肌肉呈暗紅色,肉纖維細而軟肌肉間夾有白色脂肪,脂肪較硬且脆。山羊肉肉色較綿羊肉淡,有皮下脂肪,只在腹部有較多的脂肪,其肉有羶味;二看肉上未去淨的羊毛形狀。綿羊肉毛卷曲,山羊肉毛硬直;三看肋骨。綿羊肉肋骨窄而短,山羊肉肋骨寬而長。

羊肉適合的人羣

一般人羣均可食用

1. 適宜體虛胃寒者;

2. 發熱、牙痛、口舌生瘡、咳吐黃痰等上火症狀者不宜食用;肝病、高血壓、急性腸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及發熱期間不宜食用;外感病邪,素體有熱者慎用。

羊肉的食療功效

羊肉味甘、性溫,入脾、胃、腎、心經;

溫補脾胃,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反胃、身體瘦弱、畏寒等症;

溫補肝腎,用於治療腎陽虛所致的腰膝痠軟冷痛、陽痿等症;

補血溫經,用於產後血虛經寒所致的腹冷痛。

中國古代醫學認爲,羊肉是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暖中胃之佳品,是一種優良的溫補強壯劑。

羊肉的食用建議

1. 煮制時放數個山楂或一些蘿蔔、綠豆、炒制時放些蔥、姜、孜然等佐料可去羶味;

2. 喫涮肉時務必涮透;夏秋季節氣候燥熱,不宜喫羊肉;

3. 羊肉中有很多膜,切絲之前應先將其剔除,否則炒熟後肉膜硬,喫起來難以下嚥。

《*辭典》:羊肉

出處

《本草經集註》

拼音名

Yánɡ Ròu

來源

爲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肉。

原形態

①山羊(陶弘景)

體長1~1.2米。頭長,頸短,耳大,吻狹長。雌、雄額部皆有角1對,雄性的角特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後彎,角質中空,表面有環紋或前面呈瘤狀。雄者顎下有總狀長鬚。四肢細。尾短,不甚下垂。全體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或黑白相雜等多種。爲飼養家畜之一,品種頗多。性活潑,喜登高。好採食短草、灌木和樹葉等。多秋、冬交配,懷孕期140~156天,每胎產1~4頭。

分佈很廣,遍及全國各地。

②綿羊(《綱目》)

體軀豐滿而較寬。頭短。雄者角大,彎曲呈螺旋狀。母羊無角或細小。脣薄而靈活。四肢強健。尾型不一,有瘦長尾、脂尾、短尾、肥尾之分。全體被毛綿密,毛長,柔軟而捲曲,多白色。爲飼養家畜之一,品種頗多。膽怯,合羣性強。多在秋、冬交配,懷孕期145~152天,每胎產1~5頭。

分佈廣,幾遍全國,以西北和北部爲多。

以上兩種羊的皮(羊皮)、骨(羊骨)、髓(羊髓)、血(羊血),腦(羊腦)、角(羖羊角)、甲狀腺體(羊靨)、蹄肉(羊蹄肉),心(羊心)、肝(羊肝)、肺(羊肺)、腎(羊腎)、胰(羊胰),胃(羊肚)、膀胱(羊脬)、睾丸(羊外腎)、膽(羊膽)、脂肪(羊脂)、乳(羊乳)、胎獸(羊胎),以及山羊的須(羊須)、山羊的膽囊結石(羊黃)、山羊胃中的草結(羊胲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份

因羊的種類、年齡、營養狀況、體軀部位等等而有差異。以瘦肉爲例,含水分68%,蛋白質17.3%,脂肪13.6%,欲水化物0.5%,灰分1%,鈣15毫克%,磷168毫克%,鐵3毫克%。

此外,尚含硫胺素0.07毫克%、核黃素0.13毫克%、尼克酸4.9毫克%,膽甾醇70毫克%。

性味

甘,溫。

①《別錄》:"味甘,太熱,無毒。"

②《千金·食治》:"頭肉:平。"

③孟詵:"溫。"

④《綱目》:"頭肉:甘,平,無毒。"

歸經

入脾、腎經。

①《本草匯言》:"入手、足陽明經。"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腎三經。"

功能主治

益氣補虛,溫中暖下。治虛勞羸瘦,腰膝痠軟,產後虛冷,腹疼,寒疝,中虛反胃。

①《別錄》:"主緩中,字乳餘疾,及頭腦大風汗出,虛勞寒冷,補中益氣,安心止驚。"

②《千金·食治》:"主暖中止痛,利產婦。""頭肉:主風眩瘦疾,小兒驚癇,丈夫五勞七傷。"

③《日華子本草》:"開胃肥健。""頭肉:治骨蒸,腦熱,頭眩,明目。"

④《日用本草》:"治腰膝羸弱,壯筋骨,厚腸胃。"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或煎湯。

注意

凡外感時邪或內有宿熱者忌服。

①《金匱要略》:"有宿熱者不可食之。"

②《本草經集註》:"有半夏、菖蒲勿食羊肉。"

③《千金·食治》:"暴下後不可食羊肉、髓及骨汁,成煩熱難解,還動利。"

④《醫學入門》:"素有痰火者,食之骨蒸。"

附方

①益腎氣,強陽道:白羊肉半斤。去脂膜,切,作生,以蒜韭食之,三日一度。(《食醫心鏡》)

②治五勞七傷虛冷:肥羊肉一腿。密蓋煮爛,食湯及肉。(《綱目》)

③治產後腹中疞痛及腹中寒疝,虛勞不足:當歸三兩,生薑五兩,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金匱要略》當歸生薑羊肉湯)

④治胃反,朝食夜吐,夜食朝吐:羊肉,去脂膜,作脯,以好蒜、韭空腹任意多少食之。(孟詵《必效方》)

⑤治虛寒瘧疾:羊肉,作臛餅,飽食之,更飲酒,暖臥取汗。(《姚僧坦集驗方》)

⑥治三陰瘧及久瘧:羊肉、甲魚。寒多倍羊肉,熱多倍甲魚,加糖、鹽燉,服一小碗。(《浙江中醫雜誌》(1):1959)

⑦治胃寒下痢:羊肉一片,莨菪子末一兩。和,以綿裹納下部。(《外臺》)

⑧治崩中去血,積時不止:肥羊肉三斤,乾薑、當歸各三兩,生地黃二升。上四味細叨,以水二斗,煮羊肉,取一斗三升,下地黃汁及諸藥,煮取三升,分四服,尤宜羸瘦人服之。(《千金方》)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