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 2016年09月09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胸痹(chest discomfort[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chest bi chest painful impediment[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49.。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藏》。是指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臥爲主症的一種疾病,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則有胸痛,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胸痹的病因與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邁體虛等有關[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多因上焦陽氣不通,水飲、痰濁、瘀血結於胸中,脈絡不通而成[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83.。其病位在心,但與脾腎有關[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其病機總屬本虛標實,本虛爲陰陽氣血的虧虛,標實爲陰寒、痰濁、血瘀交互爲患[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辨證當分清標本虛實,實證宜用活血化瘀、辛溫通陽、泄濁豁痰等法,以治標爲主;虛證宜以補養扶正爲主,或滋陰益腎,或益氣養陽,或溫陽補氣[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但臨證所見,多虛實挾雜,故常按虛實的主次緩急而兼顧同治,並配合運用有效的成藥,每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胸痹見於冠心病、心絞痛等疾患[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49.

鍼灸治療胸痹,無論是在發作即刻還是緩解期均有一定療效[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胸痹又指胃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49.。《症因脈治》卷三:“胸痹之症,即胃痹也。胸前滿悶,凝結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嚥,或時作嘔。”

定義

《中醫藥學名詞》(2004):胸痹是指以胸悶或發作性心胸疼痛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中醫藥學名詞》(2010):胸痹是指胸陽不振,以胸悶或發作性心胸疼痛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各家論述

[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胸痹的臨牀表現最早見於《內經》。《靈樞·五邪》篇曾經指出:“邪在心,則病心痛。”《素問·藏氣法時論篇》亦說:“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靈樞·厥論》篇還說:“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這種真心痛講的就是胸痹的重證。

在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稱,並且進行了專門的論述。如該書《胸痹心痛短氣病》篇說:“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瓜萎薤白半夏湯主之”。

《聖濟總錄·胸痹門》指出:“胸痛者,胸痹痛之類也……胸膺兩乳間刺痛,甚則引背胛,或徹背膂。”

到了明代,對胸痹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例如《症因脈治·胸痛論》指出:“岐骨之上作痛,乃爲胸痛。”“內傷胸痛之因,七情六慾,動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鬱氣逆,傷其肺道,則痰凝氣結;或過飲辛熱,傷其上焦,則血積於內,而悶悶胸痛矣”。

在治療方面,《內經》已經提出了針刺治療的穴位的方法,雖然未列方藥,但《靈樞·五味》篇已有了“心病宜食薤”的記載。《金匱要略》強調以宣痹通陽爲主,其所載之方劑,至今在臨牀上仍有指導意義。《世醫得效方·心痛門》提出了用蘇合香丸芳香溫通的方法“治卒暴心痛”。後世醫家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又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如《證治準繩;諸痛門》提出用大劑紅花、桃仁、降香、失笑散等治療死血心痛,《時方歌括》用丹蔘飲治心腹諸痛,《醫林改錯》用血府逐瘀湯治療胸痹心痛等等。所有這些,均爲治療胸痹開闢了廣闊的途徑。

胸痹的病因病機

[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胸痹的發生多與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老體虛等因素有關。其病機有虛實兩方面;實爲寒凝、氣滯、血瘀、痰阻,痹遏胸陽,阻滯心脈;虛爲心脾肝腎虧虛,心脈失養。在本病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大多先實而後致虛,亦有先虛而後致實者。但臨牀表現,多虛實夾雜,或以實證爲主,或以虛證爲主,茲就不同的病因病機分述如下:

寒邪內侵

素體陽衰,胸陽不足,陰寒之邪乘虛侵襲,寒凝氣滯,痹阻胸陽,而成胸痹,誠如《醫門法律·中寒門》所說:“胸痹心痛,然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類證治裁·胸痹》也說:“胸痹胸中陽微不運,久則陰乘陽位,而爲痹結也。”

飲食不當

飲食不節,如過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以致脾胃損傷,運化失健,聚溼成痰,痰阻脈絡,則氣滯血瘀,胸陽失展,而成胸痹。

情志失調

憂思傷脾,脾虛氣結,氣結則津液不得輸布,遂聚而爲痰;鬱怒傷肝,肝失疏泄,肝鬱氣滯,甚則氣鬱化火,灼津成痰。無論氣滯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暢,脈絡不利,而致氣血瘀滯,或痰瘀交阻,胸陽不運,心脈痹阻,不通則痛,而發爲胸痹。

年邁體虛

本病恆見於中、老年之人,年過半百,腎氣漸衰,如腎陽虛衰,則不能鼓舞五臟之陽,可致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腎陰虧虛,則不能滋養五臟之陰,可引起心陰內耗。心陰虧虛,心陽不振,又可使氣血運行失暢。凡此均可在本虛的基礎上形成標實,導致氣滯、血瘀,而使胸陽失運,心脈阻滯,發生胸痹。

以上病因病機可以二者或三者並存,或交互爲患。

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瘀血閉阻心脈,可心胸猝然大痛,而發爲真爲痛。如心陽阻遏,心氣不足,鼓動無力,可見心動悸、脈結代;若心腎陽虛,水邪氾濫,水飲凌心射肺,可出現咳喘、肢腫等證,當聯繫互參。

胸痹的症狀

胸膺部悶窒疼痛爲主症[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83.[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49.

《肘後備急方》卷四:“胸部之病,令人心中堅痞忽痛,肌中苦痹,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滿短氣,咳嗽引痛,煩悶自汗出,或徹引背膂。”

胸痹的分類

有按證情輕重將胸痹分爲胸滿、胸痛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49.。胸痹輕者僅感胸悶如塞,時發時息;重者則胸痛如絞,伴氣急喘息,甚至胸滿不得平臥[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83.。《金匱要略·訂正金匱要略注》卷二十:“胸部之病輕者即今之胸滿,重者即今之胸痛也。”

類證鑑別

胸痹應與懸飲、胃脘痛、真心痛等進行鑑別[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懸飲

懸飲的胸痛與胸痹相似,但胸痹爲當胸悶痛,並可引及左側肩背或左臂內側,常於勞累、飽餐、受寒、情緒激動後突然發作,歷時短暫,休息或用藥後得以緩解;而懸飲胸脅脹痛,持續不解,且多伴有咳唾、轉側、呼吸時疼痛加重,肋間飽滿,並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證候。

胃脘痛

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與胃脘痛混淆,但胃脘痛多伴有噯氣、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等脾胃證候,可予以鑑別。

真心痛

真心痛乃胸痹的進一步發展,症見心痛劇烈,甚則持續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脣紫、手足青至節、脈微細或結代等危重證候。

胸痹的辨證治療

胸痹的主要特徵是胸部憋悶疼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安臥,其病位主要在心,但與脾腎也有一定關係[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一般說來,胸痹總屬本虛標實之證,辨證首先當掌握虛實,分清標本,標實應區別陰寒、痰濁、血瘀的不同;本虛又應區別陰陽氣血虧虛的不同[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胸痹的治療原則應先治其標,後顧其本;先從祛邪人手,然後再予扶正;必要時可根據虛實標本的主次,兼顧同治。祛邪治標常以活血化瘀、辛溫通陽、泄濁豁痰爲主,扶正固本常用溫陽補氣、益氣養陰、滋陰益腎爲法。[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心血瘀阻

心血淤阻型胸痹的症狀

心胸陣痛,如刺如絞,固定不移,入夜爲甚,伴有胸悶心悸、面色晦黯,舌紫黯,或伴有瘀斑,舌下絡脈青紫,脈沉澀或結代[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證候分析

氣鬱日久,瘀血內停,絡脈不通,故見胸部刺痛、如刺如絞、固定不移。血脈凝滯,故痛處固定不移。血屬陰,夜亦屬陰,故入夜痛甚。瘀血阻塞,心失所養,故心悸不寧、面色晦黯。舌質紫暗,脈象沉澀,均爲瘀血內停之候。[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治法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治療心血淤阻型胸痹的方藥

以血府逐瘀湯[備註]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當歸、生地黃、桃仁、紅花、枳殼、赤芍藥、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加減。方中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等均爲活血祛瘀之品;柴胡疏肝,枳殼理氣,一升一降,調整氣機。取氣爲血帥,氣行則血行之意。若胸痛甚者,可酌加降香、鬱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氣止痛。[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若血瘀輕者,則可改用丹蔘飲[備註]丹蔘飲(《醫宗金鑑》):丹蔘、檀香、砂仁爲治。方中丹蔘活血化瘀,能治血瘀作痛;檀香溫中理氣,兼治心腹諸痛;砂仁溫胃暢中,能疏散胸中鬱悶。三藥相伍配用,能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鍼灸治療心血淤阻型胸痹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選穴:以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穴爲主。取陰郄、郄門、心俞、膈俞、巨闕、膻中。

隨證配穴:舌紫黯者,可加取少商、少衝點刺出血。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巨闕、心俞俞募相配,調心氣化瘀血。郄穴善救急,故取心及心包經郄穴陰郄、郄門緩急止痛。取氣會膻中,血會膈俞,以行氣活血、祛瘀通絡。

痰濁壅塞/痰濁內阻

痰濁壅塞型胸痹的症狀

胸悶如窒而痛或如物壓,或痛引肩背,氣短喘促,肢體沉重,多形體肥胖,脘痞,痰多,苔濁膩,脈滑[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痰濁化熱則心痛如灼,心煩口乾,痰多黃稠,大便祕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證候分析

痰濁盤踞,胸陽失展,故胸悶如窒而痛。阻滯脈絡,故痛引肩背。氣機痹阻不暢,故見氣短喘促。脾主四肢,痰濁困脾,脾氣不運,故肢體沉重。形體肥胖、痰多口粘,苔濁膩,脈滑,均爲痰濁壅阻之徵。痰黃稠、便祕、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爲痰濁化熱之徵。[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治法

通陽泄濁,豁痰開結[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臨證時,痰濁與血瘀往往同時並見,因此,通陽豁痰和活血化瘀法亦經常並用,但必須根據兩者的偏盛而有所側重。[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治療痰濁壅塞型胸痹的方藥

栝蔞薤白半夏湯[備註]栝蔞薤白半夏湯(《金匱要略》):栝蔞、薤白、白酒、半夏加味。方中栝蔞開胸中痰結;半夏化痰降逆;薤白辛溫通陽、豁痰下氣;本方如再加入乾薑、陳皮、白蔻仁等以通陽豁痰、溫中理氣,則效果更佳。[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痰濁壅塞型胸痹的鍼灸治療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選穴:以手厥陰心包經、足陽明胃經穴爲主。取膻中、巨闕、郄門、太淵、豐隆。

隨證配穴:脘悶納呆者,加足三裏、中脘。痰濁化熱者,加內庭、合谷、陰陵泉。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加灸。

方義:膻中爲氣會及心包募,可調心氣止痛。巨闕爲心之募穴,郄門爲心包經郄穴,兩穴合用可振奮心陽。配太淵、豐隆以蠲化痰濁。痰濁得去,則胸陽得展、氣血通暢。

陰寒凝滯/寒凝心脈

陰寒凝滯型胸痹的症狀

胸痛徹背,感寒痛甚,胸悶氣短,心悸,重則喘息,不能平臥,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脈沉細[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心胸痛如縮窄,遇寒而作,形寒肢冷,胸悶心悸,甚則喘息不得臥,舌淡,苔白滑,脈沉細或弦緊[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症候分析

諸陽受氣於胸中而轉行於背,寒邪內侵致使陽氣不運,氣機阻痹,故見胸痛徹背,感寒則痛甚。胸陽不振,氣機受阻,故見胸悶氣短,心悸,甚則喘息不能平臥。陽氣不足,故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脈沉細,均爲陰寒凝滯,陽氣不運之候。[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素體陽虛,陽氣不展,氣機阻痹,故見心胸痛如縮窄、遇寒而作、感寒則痛甚。[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治法

辛溫通陽,開痹散寒[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治療陰寒凝滯型胸痹的方藥

栝萎薤白白酒湯[備註]栝蔞薤白白酒湯(《金匱要略》):栝蔞、薤白、白酒加枳實、桂枝、附子、丹蔘、檀香。方中桂枝、附子、薤白辛溫通陽、開痹散寒;栝萎、枳實化痰散結,泄滿降逆;檀香理氣溫中;丹蔘活血通絡。若痰溼內盛,胸痛伴有咳唾痰涎,可加生薑、橘皮、茯苓、杏仁等以行氣化痰。[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若症見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痛劇而無休止,身寒肢冷,喘息不得臥,脈象沉緊,此爲陰寒極盛,胸痹之重證,宜用烏頭赤石脂丸[備註]烏頭赤石脂丸(《金匱要略》):蜀椒、烏頭、炮附子、乾薑、赤石脂和蘇合香丸[備註]蘇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白朮、青木香、犀角、香附、硃砂、訶子、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蓽撥、蘇合香油、燻陸香、冰片以芳香溫通而止疼痛。方中蜀椒乾薑溫中散寒,附子、烏頭以治心痛厥逆,赤石脂在此用以養心氣,和蘇合香丸同用以開胸止痛。臨牀附子與烏頭同用者較少,故可去烏頭加肉桂其效更佳。現在常用冠心蘇合丸即從蘇合香丸化裁而來。[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陰寒凝滯型胸痹的鍼灸治療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治法:溫散寒邪,通陽開痹。

選穴:以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和任脈穴爲主。取心俞、厥陰俞、內關、通裏、氣海、關元。

隨證配穴:惡寒者,加灸肺俞、風門。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加灸。

方義:心俞、厥陰俞助心陽而散寒邪。內關、通裏是心經和心包經的絡穴,能活血通絡而止痛。氣海、關元針後加灸,可起溫寒散凝之效。

心腎陰虛

心腎陰虛型胸痹的症狀

胸悶且痛,心胸隱痛,久發不愈,心悸盜汗,氣短乏力,心煩不寐,腰痠膝軟,耳鳴,頭暈,舌紅或有紫斑,苔少,脈細帶數或見細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證候分析

病延日久,長期氣血運行失暢,瘀滯痹阻,故見胸悶且痛。不能充潤營養五臟,而致心腎陰虛。心陰虛,故見心悸盜汗,心煩不寐。腎陰虛,故見耳鳴,腰疫膝軟。水不涵木,肝陽偏亢,故見頭暈。舌紅或有紫斑,脈細帶數或細澀,均爲陰血虧虛,心脈瘀阻之徵。[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治法

滋陰益腎,養心安神[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治療心腎陰虛型胸痹的方藥

左歸飲[備註]左歸飲(《景嶽全書》):熟地、山萸肉、杞子、山藥、茯苓、甘草加減。方中熟地、山茱萸、杞子滋陰益腎;淮山藥、茯苓、甘草健脾以助生化之源。若心陰虧虛而見心悸、盜汗、心煩不寐者,可加麥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棗仁等以養心安神,麥冬可以重用。若胸悶且痛者,可加當歸、丹蔘、川芎、鬱金等以養血通絡。若陰虛陽亢而見頭暈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熱者,可酌加制首烏、女貞子、鉤藤、生石決、生牡蠣、鱉甲等以滋陰潛陽。[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心腎陰虛型胸痹的鍼灸治療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選穴:以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穴爲主。取心俞、腎俞、神門、太溪、三陰交、內關。

隨證配穴:便祕者,加天樞、照海。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

方義:心俞、內關、腎俞、太溪補益心腎。神門補心除煩。三陰交養血滋陰。

心氣虛弱

心氣虛弱型胸痹的症狀

心胸隱痛,反覆發作,胸悶氣促,動則喘息,心悸易汗,倦怠懶言,面色咣白,舌淡或有齒痕,苔薄白,脈弱或結代。[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證候分析

心氣虛弱,鼓動無力,血滯心脈,故見胸悶隱痛、時作時止和心悸短氣、倦怠懶言。面色少華及舌脈均爲心氣虛弱之象。[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治法

補脾益氣,養心止痛。[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心氣虛弱型胸痹的鍼灸治療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選穴:以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穴爲主。取膻中、巨闕、陰郄、氣海、足三裏。

隨證配穴:兼見形寒肢冷、舌淡或紫黯者,爲心陽虛,加灸關元、命門。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可加灸。

方義:膻中爲氣會、心包募,可調心氣而止痛。巨闕爲心的募穴,陰郄爲心的郄穴,兩穴合用可補益心氣。氣海補養先天元氣,足三裏補養後天之氣而益心氣。

氣陰兩虛

氣陰兩虛型胸痹的症狀

胸悶隱痛,時作時止,心悸氣短,倦怠懶言,面色少華,頭暈目眩,遇勞則甚,舌偏紅或有齒印,脈細弱無力,或結代[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證候分析

胸痹日久,氣陰兩虛,氣虛則無以行血,陰虛則脈絡不利,均可使血行不暢,氣血瘀滯,故見胸悶隱痛,時作時止。心脈失養,故見心悸。氣虛故見短氣、倦怠懶言,面色少華。陰虛陽亢故見頭暈目眩。虛不耐勞,故遇勞則甚。舌嫩紅或有齒印,脈細弱無力,或結代,均爲氣陰兩虛之徵。[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治法

益氣養陰,活血通絡[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治療氣陰兩虛型胸痹的方藥

生脈散[備註]生脈散(《魯急千金要方》):人蔘、麥冬、五味子合人蔘養營湯[備註]人蔘養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蔘、甘草、當歸、白芍、熟地黃、肉桂、大棗、黃芪、白朮、茯苓、五味子、遠志、橘皮、生薑加減。方中人蔘、黃芪、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以助生化氣血之源;麥冬、地黃、當歸、白芍,滋養陰血;遠志、五味子,養心安神。若胸悶胸痛,可加丹蔘、參三七、益母草、鬱金、五靈脂等以活血通絡。若脈結代,爲氣虛血少,血不養心所致,可合炙甘草湯[備註]炙甘草湯(《傷寒論》):炙甘草、人蔘、桂枝、生薑、阿膠、生地黃、麥冬、火麻仁、大棗以益氣養血,滋陰復脈。[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陽氣虛衰

陽氣虛衰型胸痹的症狀

胸悶氣短,甚則胸痛徹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痠,乏力,面色蒼白,脣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脈沉細或沉微欲絕[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證候分析

陽氣虛衰,胸陽不運,氣機痹阻,血行瘀滯,故見胸悶氣短,甚則胸痛徹背。心陽不振,故見心悸、汗出。腎陽虛衰,故見畏寒肢冷,腰痰,乏力。面色蒼白,脣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脈沉細或沉微欲絕,均爲陽氣虛衰,瘀血內阻之徵。[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治法

益氣溫陽,活血通絡[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治療陽氣虛衰型胸痹的方藥

參附湯[備註]參附湯(《婦人良方》):人蔘、熟附子、姜、棗合右歸飲[備註]右歸飲(《景嶽全書》):熟地、山萸肉、杞子、山藥、杜仲、甘草、附子、肉桂加減。方中人蔘大補元氣;附、桂溫壯真陽;熟地、山茱萸、杞子、杜仲以補益腎精。若見面色脣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脈沉微欲絕者,乃心陽欲脫之危候,可重用紅參(或別直參)、附子,並加用龍骨、牡蠣,以回陽救逆固脫。若陽損及陰,陰陽兩虛者,可再加麥冬、五味子,以溫陽滋陰並用。若腎陽虛衰,不能制水,水氣凌心,症見心悸、喘促,不能平臥,小便短少,肢體浮腫者,可用真武湯[備註]真武湯(《傷寒論》):炮附子、白朮、茯苓、芍藥、生薑加漢防己、豬苓、車前子,以溫陽利水。[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胸痹的其他療法

若心痛劇烈,手足青至節,汗出肢冷,脈沉細或結代者,屬真心痛,多見於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應採取綜合治療[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治療胸痹的單方驗方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胸痹心中痞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蔘湯亦主之。”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

“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治療胸痹的中成藥

近年來,治療胸痹的各種單方、成藥種類較多,均有一定療效。有些方藥已經劑型改良,製成注射劑、噴霧劑或膏藥,既便於臨牀應用,又利於提高療效。茲擇其常用者介紹如下,可參考選用。

①冠心蘇合丸(蘇合香油、檀香、硃砂、冰片、青木香、乳香),每服一粒,痛時服用,或每日2~3次。

②複方丹蔘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藥丹蔘、降香各2克),肌內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1~2次。亦可作靜脈注射,用2毫升加入50%葡萄糖20毫升內靜脈推注,或用4至8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靜脈滴注。

③毛冬青注射液(每支含生藥8克或黃酮甙20毫升),每次肌肉注射一支,每日1~2次。

④蘇冰滴丸(蘇合香酯、冰片),每服2~3丸,每日2次。

⑤栝蔞片:每次服4片,每日3次。

鍼灸治療胸痹

體針

取膻中、心俞、厥陰俞、巨闕、內關、通裏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83.。虛寒者加灸氣海、關元;痰濁者加豐隆、足三裏;瘀血者加膈俞、三陰交[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83.

耳針

取心、腦、胸、下腳端等穴爲主,輔以緣中、肺、肝、降壓溝、枕、興奮點等穴區,每次選3~5穴,強刺激,留針1小時[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83.

以心、小腸、交感、皮質下爲主,輔以緣中、肺、肝、胸、降壓溝、枕。強刺激。每次選3~5穴,留針1h,隔日1次。[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注意:胸痛劇烈,汗出肢冷,面脣青紫之重者,應及時採取綜合治療[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83.

注意事項

飲食宜忌

患者應少食多餐,忌暴飲暴食,少食肥甘,禁食辛辣。適當多喫些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日常保健

患者往往因情緒波動和精神刺激而反覆發作和加重,且發作時,每兼精神恐懼,此乃腎氣先傷之症。故慢性患者應戒嗔怒,保持恬靜樂觀。[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起居調護,睡眠應充足,注意氣候變化和勞逸適度[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醫案

患者,男,54歲。1954年發現高血壓病,1963年後經常胸部悶痛,有悶壓感,心電圖T波普遍低平,二級梯運動試驗陽性。1968年後經常陣發性胸悶痛,心慌,上坡則氣急。1970年10月4日因發熱、心慌而入院。當時檢查:血壓22.4/14.2kPa,心界稍大,心音弱,心電圖示 T波普遍低平或倒置,S-T段下移。診斷:高血壓病、冠心病、上呼吸道感染。1970年10月14日取心俞、厥陰俞、內關、通裏、足三裏等穴,進行鍼刺治療。第一次針後即感到心前區舒適,5次後睡眠好轉,無心慌、胸悶發作,自覺精神體力日漸增強,每晨40min散步2.8km,由慢步到快步,而無不適。第二療程後T波全部提高接近正常水平,S-T段移位恢復。第三療程後出院,堅持全日工作。18個月後進行隨訪,臨牀療效及心電圖均鞏固。(鍼灸學簡編)

文獻摘錄

《素問·藏氣法時論篇》:“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

《靈樞·厥病》篇:“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難經·六十難》:“其五臟氣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蔘湯亦主之”;“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類證治裁·胸痹》篇:“胸痹胸中陽微不運,久則陰乘陽位而爲痹結也,其症胸滿喘息,短氣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陽氣不舒,濁陰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則氣結咳唾,胸痛徹背。夫諸陽受氣於胸中,必胸次空曠,而後清氣轉運,布息展舒,胸痹之脈,陽微陰弦,陽微知在上焦,陰弦則爲心痛,以金匱、千金均以通陽主治也。”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