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2015年03月17日修訂版

BY wangyuan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蜈蚣

釋名蒺藜、天龍。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

1、小兒撮口(舌上有瘡,如粟米大)。用生蜈蚣搗汁敷塗。

2、小兒急驚。用蜈蚣一條(去足),炙爲末,丹砂、輕粉,等分研勻,加乳汁和成丸子,如綠豆大。按病幾年齡。每歲服一丸,乳汁送下。

3、天吊驚風(目久不下,眼見白睛,角弓反張,不能出聲)。用大蜈蚣一條,去頭足,油炙,以竹刀劈爲左右兩半,研爲末,各半加麝香五分。用時,以左半藥末吹入左鼻,以右半藥末吹入右鼻,但都只吹少許,不可過多。若眼末下,可再吹入少量,服下即止。

4、破傷風。用蜈蚣研末擦牙,吐出涎沫即愈。又主:用蜈蚣頭、烏頭尖、附子底、蠍梢,等分爲末。每用一分至三分,熱酒灌服。另以藥末敷患處,出汗即愈。

5、口眼歪斜,口內麻木。用蜈蚣三條,一蜜炙,一酒浸,一紙裹火煨,都要去掉頭足;天南星一個,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紙裹火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錢。各藥一起研爲末,加麝香少許。每服一錢,熱水調下。一天服一次。

6、蝮蛇螫傷。用蜈蚣研末敷塗。

7、天蛇頭瘡(生手指頭上)。用蜈蚣一條,燒因燻一、二次即愈。或研蜈蚣爲末,調豬膽汁敷塗

8、丹毒瘤腫。用蜈蚣一條、白礬如皁角子大一塊、雷丸一個、百部二錢,共研不末,調醋敷塗。

9、瘰癧潰瘡。用茶和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搗篩爲末,先以甘草湯洗淨患處。再將藥末敷上。

10、 耳出膿。用蜈蚣研末吹耳內。

11、小兒禿瘡。用大蜈蚣一條、鹽一發,放油內浸七天,取油塗搽,即效。

12、痔瘡疼痛。用赤足蜈蚣焙爲末,加片腦少許,調徵求誰敷塗。又方:用蜈蚣三、國條,浸入煮開一、二次的香油中,再加五倍子末二、三錢,瓶封收存。在痔痛不可忍時,取油點塗,即時痛止。

13、腹在如箕。用蜈蚣三、五條,酒炙過,研爲末。每服一錢,分爲兩份,分別裝入兩個開孔的雞蛋內,攪勻,紅封好,煮熟喫下。一天一次,連進三服可愈。

14、腳吐轉筋。用蜈蚣燒爲末,調豬油塗搽。

蜈蚣中毒

蜈蚣又名天龍、百腳、螂蛆、百足蟲、百足、千足蟲、吳公等,爲蜈蚣科動物少棘巨蜈蚣和多棘蜈蚣的全體。含有兩種類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組胺樣物質和溶血性蛋白質;另含有脂肪油、蟻酸、核彈甾酸等。藥理作用有抗真菌,抗結核,抗腫瘤,抗驚厥,抗炎,降壓,鎮痛,抗衰老,增強免疫及誘導血小板聚集。[參考資料] 張彧主編.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8:253.  

不良反應機制

蜈蚣有溶血作用,還能引起過敏性休克。少量能興奮心肌,大量能使心肌麻痹,並能抑制呼吸中樞。[參考資料] 張彧主編.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8:253.  

臨牀表現

[參考資料] 張彧主編.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8:253-254.  

中毒潛伏期爲30min到4h,中毒量爲15~30g。表現爲發熱、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全身無力、意識障礙、心跳及脈搏緩慢、呼吸困難、血壓體溫都下降。出現過敏反應者,可出現腰臀部瘙癢難耐、全身皮疹,嚴重的出現過敏性休克。出現溶血反應者,尿成醬油色及溶血性貧血的表現。

被咬傷者,局部炎症反應,疼痛難忍,可形成水泡及壞死;嚴重者引起淋巴炎和組織壞死,有時整個肢體發生紫癜。

治療

蜈蚣中毒的治療要點爲[參考資料] 張彧主編.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8:254.  :

1.內服中毒後,用2%~3%的碳酸氫鈉液洗胃,然後服用藥用炭以吸附毒素;輸液,給予5%的葡萄糖鹽水或10%的葡萄糖液並加入維生素C。

2.對症治療:給予阿司咪唑、糖皮質激素或氯苯那敏抗過敏治療,如果出現過敏性休克,予抗休克處理,可將氫化可的松加入液體中靜滴並皮下注射腎上腺素;如有呼吸困難, 給予吸氧、山梗菜鹼等呼吸興奮劑;心跳減慢的可用阿托品或異丙腎上腺素;如出現急性溶血時,可給予碳酸氫鈉鹼化尿液,必要時給糖皮質激素,減輕紅細胞破壞,防止腎衰。

3.局部被蜇傷者,立即用火罐拔出毒液,並用3%氨水或5%的碳酸氫鈉液或肥皂水清洗傷口;用0.5%普魯卡因溶液局部封閉;用蛇藥外敷。

蜈蚣藥典標準

品名

蜈蚣

Wugong

SCOLOPENDRA

來源

本品爲蜈蚣科動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的乾燥體。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頭尾,繃直,乾燥。

性狀

本品呈扁平長條形,長9~15cm,寬0.5~1cm。由頭部和軀幹部組成,全體共22個環節。頭部暗紅色或紅褐色,略有光澤,有頭板覆蓋,頭板近圓形,前端稍突出,兩側貼有顎肢一對,前端兩側有觸角一對。軀幹部第一背板與頭板同色,其餘20個背板爲棕綠色或墨綠色,具光澤,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兩條縱溝線;腹部淡黃色或棕黃色,皺縮;自第二節起,每節兩側有步足一對;步足黃色或紅褐色,偶有黃白色,呈彎鉤形,最末一對步足尾狀,故又稱尾足,易脫落。質脆,斷面有裂隙。氣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氣,味辛、微鹹。

檢查

水分

不得過15.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H第一法)。

總會分

不得過5.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Ⅹ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20.0%。

蜈蚣飲片

炮製

去竹葉,洗淨,微火焙黃,剪段。

性味與歸經

辛,溫;有毒。歸肝經。

功能與主治

息風鎮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用於肝風內動,痙攣抽搐,小兒驚風,中風口,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溼頑痹,偏正頭痛,瘡瘍,瘰癧,蛇蟲咬傷。

用法與用量

3~5g。

注意

孕婦禁用。

貯藏

置乾燥處,防黴,防蛀。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