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荊芥 2009年12月08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全國中草藥彙編》:土荊芥

拼音名

Tǔ Jīnɡ Jiè

別名

臭草[福建、江西、貴州]、臭藜藿、殺蟲芥、鉤蟲草、鵝腳草、狗咬癀

來源

爲藜科藜屬植物土荊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以全草入藥。播種當年8~9月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放通風處陰乾。

原形態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莖直立,多分枝,有棱,無毛或有腺毛,揉之有強烈的氣味。單葉互生,具短柄。夏、秋之間開綠色小花,穗狀花序腋生,分枝或不分枝,苞片葉狀,花束細小。胞果膜質,扁球形,包藏於花被內。種子細小,紅棕色、光亮。

性味

辛、苦,微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祛風除溼,殺蟲,止癢。用於蛔蟲病,鉤蟲病,蟯蟲病;外用治皮膚溼疹,瘙癢,並殺蛆蟲。

用法用量

1~3錢,研粉或製成丸劑,或製成土荊芥油;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注意

孕婦忌服。

備註

(1)土荊芥油有劇烈刺激性。大劑量時引起噁心、嘔吐,吸收後能麻痹腸肌而引起便祕,還能引起耳鳴和時覺障礙。中毒劑量則產生昏迷、呼吸遲緩,偶發驚厥。對肝腎也有毒性。雖可用於蛔蟲病、鉤蟲病和鉤蛔混合感染。但毒性較大,用時必須嚴格掌握劑量。成人常用量爲0.8~1.2毫升,不可超過極量(1.5毫升);兒童每歲0.05毫升。服藥時不宜空腹,亦不宜先用瀉藥,因能增加吸收。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華本草》:土荊芥

出處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

Tǔ Jīnɡ Jiè

別名

鵝腳草、紅澤蘭、天仙草、臭草、鉤蟲草、鴨腳草、香藜草、臭蒿、殺蟲芥、藜荊芥、臭藜霍、洋螞蟻草、虎骨香、蝨子草、狗咬(疒黃)、火油草、痱子草、殺蟲草、大本馬齒莧

來源

藥材基源:爲藜科植物土荊芥的帶果穗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

採收和儲藏: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割全草,攤放在通風處,或捆束懸掛陰乾,避免日曬及雨淋。

原形態

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0-80cm,有強烈氣味。莖直立,有棱,多分枝,被腺毛或無毛。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披針形至長圓狀披外形,長3-16cm,寬達5cm,先端短尖或鈍,下部的葉邊緣有不規則鈍齒或呈波浪形,上部的葉較小,爲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有腺點,揉之有一種特殊的香氣。穗狀花序腋生,分枝或不分枝。花小,綠色,兩性或雌性,3-5朵簇生於上部葉腋;花被5裂,果時常閉合;雄蕊5;花柱不明顯,柱頭通常3,伸出花被外。胞果扁球形,完全包於花被內。種子橫生或斜生,黑色或暗紅色,平滑,有光澤。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曠野、路旁、河岸和溪邊。

資源分佈: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等地,北方各地常有栽培。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乾燥氣候,在高溫高溼地方,藥材質量較差,揮發油含量較低。對土壤要求以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爲佳。宜選向陽乾燥地區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3月中旬將地翻鬆耙平作畦,寬1~1.4m,每1hm2施堆肥或廄肥750~900kg作基肥。種子繁殖,春播於3月中旬至4月上旬。直播:按行距30cm在畦上開條溝,將種子均勻插入溝內,薄覆細土,以蓋沒種子爲度。約經10~15d即可發芽。苗齊後間苗1-2次。每窩留苗1~2株,保持株行距0.5m。育苗移栽:在苗牀內按行距10cm開條溝,將種子均勻播入,蓋細土一層,灌水溼潤。出苗後,待幼苗高至12~16cm時,即可移植,按株、行距各30-36cm開穴,每穴栽植1~2株,覆土鎮壓後,灌水。

田間管理 在幼苗生長期中宜勤除雜草,並須間苗1~2次。定植成活後宜鬆土除草2~3次。施追肥1~2次,以人糞尿或硫酸銨爲宜。

性狀

性狀鑑別 全草黃綠色,莖上有柔毛。葉皺縮破碎,葉緣常具稀疏不整齊的鈍鋸齒;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可見散生油點;葉脈有毛。花着生於葉腋。胞果扁球形,外被一薄層囊狀而具腺毛的宿萼。種子黑色或暗紅色,平滑,直徑約0.7mm。具強烈而特殊的香氣。味辣而微苦。

顯微鑑別 葉表面觀:①上、下表皮均有囊狀腺毛,頭部單細胞,略呈矩圓形,長100-140μm,直徑40-56μm,柄1-4細胞。②氣孔甚密,不定式,副衛細胞3-4個。③非腺毛1-7個細胞,頂端細胞長而鈍圓,壁薄多扭曲,基部細胞膨大,有縱向角質紋理。④葉肉組織中有草酸鈣砂晶、簇晶及方晶。此外,偶見頭部爲2細胞,柄6-9細胞的腺毛,其基部細胞亦膨大呈錐狀。

化學成份

含揮發油其中有:松香芹酮(pinocarvone),土荊芥酮(aritasone)[1]。葉含山柰酚-7-鼠李糖甙(kae-mpfrol-7-rhamnoside),土荊芥甙(ambroside)[2]。果含山柰酚3-鼠李糖-4’-木糖甙(kaempferol 3-rhamnoside-4′-xyloside),山柰酚3-鼠李糖-7-木糖甙(kaempferol 3-rhamno-side-7-xyloside),山柰酚(kaempferol),驅蛔素(ascaridole),異鼠李素(isorhamnatin),槲皮素(quercetin)[3,4],4-O-去甲相思子黃酮-7-O-α-L-鼠李糖-3′-O-β-D-吡喃木糖甙(4-O-demethyl abrectorin 7-O-α-L-rhamnoside-3′-O-β-D-ylopyranoside)[5]。

藥理作用

土荊芥油爲一種殺腸蟲藥(主成分驅蛔素,其效較油強2倍),對蛔蟲先興奮,後麻痹,最後產生不可逆性強直;對鉤蟲也有效,但略差;對阿米巴痢疾亦有效,可用於慢性或帶蟲者;對絛蟲之效頗差。

土荊芥油在腸內易被吸收,吸收後一部分經肺排出,使呼氣中有特殊臭氣。本藥有劇烈刺激性。土荊芥油對鳥型結核桿菌在體內有很輕度的抑制作用;對真菌(如髮癬菌)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弱於麝香草酚而強於水楊酸)。土荊芥油中所含驅蛔素對蛔蟲有先興奮後麻痹的驅蟲效果,對鉤蟲亦有驅除作用。

毒性

對肝腎也有毒性。

炮製

除去雜質及根,切細。

性味

辛;苦;性微溫;大毒

歸經

脾經

功能主治

祛風除溼;殺蟲止癢;活血消腫。主鉤蟲病;蛔蟲病;蟯蟲病;頭蝨;皮膚溼疹;疥癬;風溼痹痛;經閉;痛經;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鮮品15~24g,或入九、散;或提取土荊芥油,成人常用量0.8~1.2ml,極量1.5ml,兒童每歲0.05ml。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

虛弱、營養不良者應慎用或減量。小兒較成人敏感。有腎、心及肝臟疾病或消化道潰瘍者禁用。《福建民間草藥》:凡患神經衰弱、心臟病、腎病及孕婦等忌服。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祛風止痛,宜煎水洗,小兒麻痘脫靨後洗之,勝過蜆水。2.《嶺南採藥錄》:能除風熱,殺蟲,健胃,止痛。煎水洗皮膚疥癩。3.《貴州民間方藥集》:可驅腸中寄生蟲。外用治蛇蟲咬傷。4.《江西中藥》:適用於鉤蟲病,消化不良,胃腸充氣及月經閉止,痛經。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