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陰心經 2015年06月25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手少陰心經爲十二經脈之一。與手太陽小腸經相爲表裏。五行屬火。手少陰心經自心中開始,出來屬於心繫(心臟周圍脈管等組織),向下貫穿膈肌,聯絡小腸;它的分支,從心繫向上,挾着食道兩旁,上連目繫系(眼與腦相連的組織);它的外行主幹,從心繫上行於肺,向下出於腋下的極泉,沿上臂內側後緣,下向肘內側橫紋頭的少海,沿前臂內側後緣下行,到掌後豌豆骨部的神門,進入掌內後邊,沿小指的橈側出於末端少衝,交手太陽小腸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3.

手少陰心經共9個穴位。1個穴位在腋窩部,8個穴位在上肢掌側面的尺側。首穴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裏、陰郄、神門、少府、末穴少衝。本經腧穴可主治胸、心、循環系統病症、神經精神系統病症以及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失眠、咽乾、口渴、癲狂及上肢內側後緣疼痛等。

手少陰心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咽乾,心痛,口渴,目黃,脅痛和上肢前邊內側本經脈過處厥冷,疼痛,掌中熱痛等。

手少陰心經循行路線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繫,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繫,上挾咽,系目系。

其直者:復從心繫,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本經穴] 極泉,青靈,少海(合),靈道(經),通裏(絡),陰郄(郄),神門(輸、原),少府(滎),少衝(井)。

[交會穴] 手三陰經無交會於他經穴。本經既無交出亦無交入穴。

【語譯】

手少陰心經:①從心中開始,出來屬於心臟的繫帶(心繫),②下過膈肌,絡於小腸。

上行支脈:③從心臟的繫帶部向上,挾食道旁,聯結於眼和腦相連的繫帶(目系)。

外行主幹:④從心繫(即心臟的繫帶)上行至肺,向下出於腋下(極泉),⑤沿上臂內側後緣,走手太陰、手厥陰經之後(青靈),⑥下向肘內(少海),沿前臂內側後緣(靈道、通裏、陰郄、神門),⑦到掌後豌豆骨部進入掌內後邊(少府),沿小指的橈側出於末端(少衝),接手太陽小腸經。

《脈書·十一脈》

[足臂本] 臂少陰脈:循筋下廉,出內下廉,出腋,奏脅。

[陰陽本] 臂少陰脈:起於臂兩骨之間,之下骨上廉,筋之下,出內陰,入心中。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病候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嗌幹,心痛,渴而欲飲,是爲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

    語譯:

本經異常就表現爲下列病症:咽喉乾燥,心口痛,口渴要喝水;還可發爲前臂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臑痛等症。本經穴主治“心”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眼睛昏黃,胸脅疼痛,上臂、前臂內側後邊痛或厥冷、手掌心熱。

《脈書·十一脈》

[足臂本]其病:病脅痛。諸病此物者,皆灸臂少陰脈。[陰陽本] 是動則病:心痛,嗌渴欲飲,此爲臂蹶(厥)。

    是臂少陰脈主治其所產病:脅痛,爲一病。

經文互參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按:本篇分述五臟所藏及其虛實見症。)
    《黃帝內經靈樞·五邪》: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僕。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也。(按:此篇論邪在五臟及其治法。)
    《黃帝內經靈樞·脹論》: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按:此篇論五臟六腑脹證。)
    《黃帝內經素問·刺熱》: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刺手少陰、太陽。(按:此篇論五臟熱及其刺法。)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按:此篇論足六經及五臟瘧。)
    《黃帝內經素問·風論》: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按:此篇論五臟風證。)
    《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按:此篇論五臟病虛實。)
    《黃帝內經素問·厥論》: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按:此篇論手足六經厥及厥逆;手厥陰與手少陰合爲一。)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毛色不澤,故其面如漆柴者,血先死。(按:此篇論陰陽經氣絕。)

主治對比

    本經病候與腧穴主治的關係,據《鍼灸甲乙經》的記載,列表如下:

    手少陰心經穴的主治症,《鍼灸甲乙經》中只有郄門、神門二穴有記載,餘穴均缺;《外臺祕要》和《醫心方》才據別的傳本補充各穴的主治內容。但所列多外經病症,如極泉主治“臂肘厥寒”,通裏主治“臂肘痛”,神門主治“手及臂攣”,少府主治“臂酸”,少衝主治“掌痛引肘腋”等。至於象“心痛”等與心有關的內臟病症,至宋代《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才大爲補充。這可能是因爲“心爲君主之官”,心包在外代其受邪,故“心痛”、“煩心”、“胸中澹澹”等病症沒有以心經穴爲主,而取用心包經穴爲主。《外臺祕要》等所引各主治症與以脈病候基本相合,可補《鍼灸甲乙經》所缺。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