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過短 2009年01月2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別名:

brachyesophagus

疾病代碼

ICD:Q39.8

疾病分類

消化內科

疾病概述

食管過短有先天性、後天性之分。後天性食管過短可繼發於炎症性食管纖維化、先天性胃疝的反流、食管潰瘍等。典型症狀爲吞嚥困難,吞嚥疼痛及嘔吐。

疾病描述

食管過短有先天性、後天性之分。

1.先天性短食管症所伴發的部分胃無漿膜,其血管來自胸主動脈,且從未位於腹腔內正常位置,與真正的食管裂孔疝有別。

2.後天性短食管,是食管繼發性縮短,由於橫膈裂孔增大,引起胃上部穿越增大的裂孔進入胸腔,位於胸內的部分胃仍覆蓋着漿膜,血管源於腹腔。後天性食管過短可繼發於炎症性食管纖維化、先天性胃疝的反流、食管潰瘍等。

症狀體徵

典型症狀爲吞嚥困難,吞嚥疼痛及嘔吐。本病也可能直到成年,因初發症狀而行X線檢查時才被發現。

疾病病因

先天性食管過短可能系左或右側胸-腹膜缺口閉合較遲,使食管下端未能固定所致。另有學者認爲其基本病因是胃下降停頓及食管發育不全所致。再則,先天性短食管症所伴發的部分胃無漿膜,其血管來自胸主動脈,且從未位於腹腔內正常位置,與真正的食管裂孔疝有別。20世紀50年代Barrett、Swyer和Konrad等闡述了真正的先天性短食管的解剖學特點:

1.部分胃移至膈上,食管長度比正常短,不能維持胃在膈肌下的正常解剖位置。

2.胃的血供直接從胸主動脈分支供給。

3.胃前側沒有袋形摺疊的腹膜向上突入膈上。

4.膈裂孔的腹膜解剖關係是正常的。

後天性短食管是食管繼發性縮短,由於橫膈裂孔增大,引起胃上部穿越增大的裂孔進入胸腔,位於胸內的部分胃仍覆蓋着漿膜,血管源於腹腔。後天性食管過短可繼發於炎症性食管纖維化、先天性胃疝的反流、食管潰瘍等。

病理生理

內食管過短也係一種先天性食管過短。從外表看,食管長度似乎正常,橫膈食管裂孔亦無異常,賁門位於腹腔原來位置。但這種異常是食管下部,從賁門到中1/3食管被灰色的黏膜遮蓋,組織學證實爲胃黏膜組織,其皺襞屬胃皺襞,並具有分泌鹽酸及胃蛋白酶的腺管。因此,內食管過短純屬黏膜縮短或食管內腔縮短。

診斷檢查

診斷

X線、內鏡及活組織檢查可確診。

實驗室檢查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其他輔助檢查

X線、內鏡及活組織檢查

鑑別診斷

在食管裂孔疝診斷中也存在所謂“短食管”徵,食管鋇劑造影時見賁門上升,食管縮短,這種食管短小,是賁門上升後,由於食管縱行肌收縮而縮短,故與先天性短小有別。“短食管”應該是在胸腔部分的胃的血供應直接來自主動脈,並且其食管胃交界部不能降至橫膈以下的先天性短食管症。也的確有先天性食管過短伴裂孔疝者,此時無論臥位或立位,賁門固定在膈上,疝囊呈鐘形。本病也有別於後天性短食管,後者是食管繼發性縮短,由於橫膈裂孔增大,引起胃上部穿越增大的裂孔進入胸腔,位於胸內的部分胃仍覆蓋着漿膜,血管源於腹腔。後天性食管過短可繼發於炎症性食管纖維化、先天性胃疝的反流、食管潰瘍等;外科性短食管繼發於食管切除術和裂孔疝手術引起的食管纖維變性;此外,成人尚有功能性食管過短症,當腹腔臟器受刺激導致迷走神經反射時,可引起食管縮短,如同時存在橫膈裂孔鬆弛,則部分胃可被拉入胸腔。成人臨牀表現類似潰瘍病症狀、心絞痛樣發作、氣急、吞嚥困難、出血、胃食管反流等。熟悉這些表現均有助於對先天性食管過短的認識和鑑別。

治療方案

嬰兒或兒童注意飲食、解痙藥物的應用,食管擴張術能取得一定的療效。保守治療無效時行手術治療。

併發症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預後及預防

預後

食管擴張術能取得一定的療效。保守治療無效時行手術治療。

預防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流行病學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特別提示

本病無特殊預防方式,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