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暑益氣湯 2015年03月18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清暑益氣湯同名方劑約有三首,其中《溫熱經緯》卷四記載者爲常用方。其組成爲西洋參5g、石斛15g、麥冬9g、黃連3g、竹葉6g、荷梗15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功效,主治暑熱氣津兩傷證,是治療暑傷氣津證的代表方劑,現代常用於治療小兒夏季熱、中暑、功能性發熱等屬氣陰兩傷者。

方出《溫熱經緯》卷四,名見《中醫方劑學講義》

方名

清暑益氣湯

組成

西洋參5g、石斛15g、麥冬9g、黃連3g、竹葉6g、荷梗15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功效主治

《溫熱經緯》卷四方之清暑益氣湯具有清暑熱,益元氣,養陰生津之功效。主治因夏熱火盛,耗氣傷津所致的暑熱耗傷氣津證[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症見身熱氣高,汗多溺黃,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自汗脈虛,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

使用注意

暑病夾溼而見苔膩者不可用本方,以防滋膩斂邪。[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備註

方中西洋參益氣生津,養陰清熱;西瓜翠衣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共爲君藥。荷梗、石斛、麥冬助君藥解暑清熱,養陰生津,共爲臣藥。黃連清心瀉火;知母滋陰清熱;竹葉清熱除煩,均爲佐藥。甘草、粳米益胃和中,爲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功。[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臨牀應用

1.本方是治療暑傷氣津證的代表方劑。凡暑熱季節,臨牀上出現了以身熱多汗、心煩口渴、體倦少氣、脈虛數等爲主要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2.加減法:若暑熱盛者,可加石膏、六一散、金銀花等以增強清暑解熱之力;津傷口渴甚者,加生地、天花粉、玄蔘等以養陰生津;汗多不止者,可加浮小麥、糯稻根等以收斂止汗。[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3.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小兒夏季熱、中暑、功能性發熱等屬氣陰兩傷者。[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各家論述

《中醫方劑學講義》:方中黃連、竹葉、荷梗、西瓜翠氣清熱解暑,西洋參、麥冬、石斛、知母、粳米、甘草益氣生津,合而用之,具有清暑熱、益元氣之功,方名清暑益氣湯,即本於此。

歌訣

清暑益氣西洋參,竹葉知草與荷梗;麥冬米斛連瓜翠,暑熱傷津此方能。[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摘錄

《溫熱經緯》卷四

《脾胃論》卷中方之清暑益氣湯

處方

黃耆 蒼朮(泔浸,去皮)升麻各3克 人蔘(去蘆)澤瀉 神曲(炒黃)橘皮 白朮各15克 麥門冬(去心)當歸身 炙甘草各0.9克 青皮(去白)0.9克 黃柏(酒洗,去皮)0.6~0.9克 葛根0.6克 五味子9枚

功能主治

《脾胃論》卷中方之清暑益氣湯具有清暑化溼,益氣生津之功效。主治平素氣陰俱虛,又感暑溼,或暑溼耗傷氣陰,身熱而煩,四肢睏倦,精神短少,胸滿氣促,肢體沉痛,口渴自汗,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膩,脈虛。

用法用量

上藥哎咀。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脾胃不足者,少用升麻,少加柴胡;中滿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蔘;口咽乾者,加幹葛;汗少者,黃耆減五分;心下痞者,少加黃連。

備註

方中人蔘、黃耆益氣固表,蒼朮、白朮健脾燥溼;黃柏、麥冬、五味子瀉火生津,陳皮、青皮、澤瀉理氣滲溼;當歸養血和陰;升麻、葛根解肌升清;甘草和中。配合成方,共奏清暑化溼,益氣生津之功。

摘錄

《脾胃論》卷中

《集驗良方》卷三方之清暑益氣湯

方名

清暑益氣湯

組成

人蔘5分,當歸1錢,白芍(酒炒)1錢,熟地1錢,白茯苓1錢,麥冬1錢,五味子10粒,陳皮7分,黃柏(酒炒)7分,知母(酒炒)7分,生甘草3分。

主治

《集驗良方》卷三方之清暑益氣湯主治夏月暑病,四肢睏倦,精神短少,脈虛之症。

用法用量

上加烏梅1個,炒米1撮,大棗2枚,水煎服。

摘錄

《集驗良方》卷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