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氣不攝血

關聯數據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氣不攝血

氣不攝血爲病機。是指由於氣虛不足,統攝血液功能減退,以致血不循經,逸出脈外,從而導致各種失血的病理變化 。參見氣虛不攝、氣陷血崩、脾不統血:氣虛不攝泛指髒氣虛統攝失職,可見自汗、遺精、泄瀉、遺尿、崩漏、便血等症。治宜固澀,並補其髒氣。氣陷血崩屬血崩證型之一。多因素體虛弱,飲食不節,或勞傷形體,以致脾虛氣陷,血隨下脫,衝任失固,發爲血崩。症見出血色淡,質稀,睏倦乏力,怠惰嗜臥,動則氣短血下更多。治宜補氣昇陽爲主,方用舉元煎,或補中益氣湯等,重用人蔘、黃芪,再加烏賊骨、棕櫚炭、煅牡蠣等,以固澀止血。若見汗出肢冷,昏不知人,脈微欲絕者,爲氣陷血脫之危候,急煎獨蔘湯,或加附子,以回陽救逆,但均需頻服。脾不統血是指脾氣虛弱,運化失常而致血不循經的病機。《血證論》:“脾統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乎脾,脾陽虛則不能統血。”主要表現爲諸失血證,如皮下出血、便血、溺血,同時伴有面色淡白少華,神疲,氣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