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2009年01月12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蒲公英

蒲公英

Herba Taraxaci

(英)Dandelion

別名 黃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來源 爲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的全草。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大頭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齒,先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蛛絲狀細軟毛。花莖比葉短或等長,結果時伸長,上部密被白色珠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長約3.5cm;總苞片草質,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兩性。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棕色,有縱棱及橫瘤,中產以上的橫瘤有刺狀突起,先端有喙,頂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

生於路旁、田野、山坡。產於全國各地。

採製 春至秋季花初開時連根挖出,除去雜質,洗淨,曬乾。

化學成分 全草含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膽鹼、菊糖和果膠等。

性味 性寒,味苦、甘。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用於乳癰、瘰癧、疔瘡腫毒、咽痛、肺癰、腸癰、目赤、溼熱黃疸、熱淋澀痛。

藥典標準

中藥名稱

蒲公英

拼音名

Pugongying

英文名

HERBA TARAXACI

來源

本品爲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 -Mazz. 、鹼地蒲公英Taraxa cum sinicum Kitag.或同屬數種植物的乾燥全草。
  春至秋季花初開時採挖,除去雜質, 洗淨,曬乾。

性狀

本品呈皺縮捲曲的團塊。
  根呈圓錐形,多彎曲,長3~7cm;表面棕褐色, 抽皺;根頭部有棕褐色或黃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脫落。
  葉基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 呈倒披針形,綠褐色或暗灰色,先端尖或鈍,邊緣淺裂或羽狀分裂,基部漸狹,下延呈 柄狀,下表面主脈明顯。
  花莖 1至數條,每條頂生頭狀花序,總苞片多層,內面一層較 長,花冠黃褐色或淡黃白色。
  有的可見多數具白色冠毛的長橢圓形瘦果。
  氣微,味微苦。

鑑別

本品葉表面觀:上下表面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表面角質紋理明顯或稀疏可見。
  上下表皮均有非腺毛,3~9細胞,直徑17~34μm,頂端細胞甚長,皺縮呈鞭狀或脫落。
  下表皮氣孔較多,不定式或不等式,副衛細胞3~6個,葉肉細胞含細小草酸鈣結晶。
  葉脈旁可見乳汁管。
  根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棕色。
  韌皮部寬廣,乳管羣斷續排列成數輪。
  形成層成環。
  木質部較小,射線不明顯;導管較大,散列。
  薄壁細胞含菊糖。

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切段,曬乾。

性味與歸經

苦、甘,寒。
  歸肝、胃經。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
  用於疔瘡腫毒,乳癰,瘰癘,目赤,咽痛,肺癰,腸癰,溼熱黃疸,熱淋澀痛。

用法與用量

9~15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煎湯燻洗患處。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