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息 2017年02月03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穴位基礎信息表]顱息|Luxi|Luhsi|Skull Rest|TE19|19|TR19||3E19|T19|TB19

顱息爲經穴名(Lúxī TE19)[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4.。出《鍼灸甲乙經》。別名顱囟[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71.。屬手少陽三焦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4.。顱即頭顱,息即安寧,此穴在頭顱部,可安腦寧神,故名顱息[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4.。顱息穴主要用於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頭痛,耳鳴,耳聾,耳痛,耳腫流膿,中耳炎,目視不明,視網膜炎,視網膜出血,小兒驚癇,小兒驚風,驚厥,瘈瘲,嘔吐涎沫,喘息,哮喘,脅肋痛不得轉側,抽搐,身熱等。

顱息穴的別名

顱囟(《鍼灸甲乙經》)。

出處

《鍼灸甲乙經》:顱息,在耳後間青絡脈。

穴名解

顱即頭顱,息即安寧,此穴在頭顱部,可安腦寧神,故名顱息[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4.

顱指頭;息,安寧、休息。穴在顱側睡眠着枕之處,以其有關休息,故而名之。[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所屬部位

[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7.

顱息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顱息穴在頭部,當角孫至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上、中三分之一的交點處[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顱息穴位於頭部,角孫與翳風沿耳輪弧形連線的上1/3與下2/3的交點處[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4.

顱息穴位於耳後,當翳風穴與角孫穴沿耳翼連線的上、中1/3的交點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71.

顱息穴在手少陽三焦經的位置

顱息穴在耳部的位置

顱息穴的位置

顱息穴在耳部的位置

顱息穴的位置

顱息穴在耳部的位置(肌肉)

顱息穴的位置

顱息穴在耳部的位置(骨骼)

顱息穴的取法

正坐或側伏位,於耳後髮際,當瘈脈與角孫沿耳輪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顱息穴位於頭部,角孫與翳風沿耳輪弧形連線的上1/3與下2/3的交點處[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4.

正坐或側伏位,於耳後髮際,當角孫與翳風沿耳輪弧形連線的上1/3與下2/3的交點處取穴[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5.

顱息穴穴位解剖

顱息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有耳後動、靜脈。爲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分佈處。皮膚由耳大神經分佈。皮內含有大量有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皮膚筋膜由緻密的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構成,其內除上述皮神經外還有耳後動、靜脈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刺入枕額肌的肌腹,該肌腹由面神經的耳後支支配。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耳後肌[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4.

皮膚→皮下組織→耳後肌[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5.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耳大神經分佈;深層有面神經肌支和耳後動脈分佈[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5.

布有耳大神經和耳小神經的吻合支,並有耳後動、靜脈通過[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71.

顱息穴的功效與作用

顱息穴具有通竅聰耳,泄熱鎮驚的功效。

顱息穴有清熱散風、開竅鎮驚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4.

顱息穴有清熱散風作用,能醒腦安神,治頭目昏沉如塞、驚癇瘛瘲諸病,謂顱腦可以得而安息[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顱息穴主治病證

顱息穴主要用於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頭痛,耳鳴,耳聾,耳痛,耳腫流膿,中耳炎,目視不明,視網膜炎,視網膜出血,小兒驚癇,小兒驚風,驚厥,瘈瘲,嘔吐涎沫,喘息,哮喘,脅肋痛不得轉側,抽搐,身熱等。

顱息穴主要用於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頭痛、耳鳴、耳聾、耳痛、目視不明、視網膜炎;小兒驚癇、瘈瘲、嘔吐涎沫、喘息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4.

顱息穴主治頭痛、耳鳴、耳聾、小兒驚風[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5.

顱息穴主治頭痛,耳鳴,耳痛;小兒驚癇,瘛瘲,驚厥;嘔吐涎沫;喘息,哮喘;脅肋痛不得轉側[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5.

顱息穴主治頭痛、耳鳴、耳聾、驚癇、抽搐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71.

頭面五官科疾病:耳鳴耳聾,耳腫流膿,中耳炎,頭痛,視網膜出血。

神經系統疾病:小兒驚風,瘈瘲,嘔吐涎沫。

呼吸系統疾病:喘息哮喘。

其他疾病:身熱,脅肋痛不得轉側。

刺灸法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71.[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4.,或三棱針點刺出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4.

平刺0.3~0.5寸[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5.[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5.,局部有酸脹感[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5.

灸法

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4.[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5.[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5.

艾炷灸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71.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顱息穴的配伍

顱息穴配風池、外關、太陽、足臨泣治偏頭痛[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4.

顱息穴配翳風、耳門、聽宮、聽會治一切耳病[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4.

顱息穴配風池、角孫、太陽、合谷治視網膜出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4.

顱息配中渚、外關,治耳鳴、耳聾[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5.

顱息配太陽、百會,治頭痛[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5.

顱息配內關、神門,治瘛瘲[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5.

顱息配聽宮、聽會、中渚,有開竅聰耳的作用,主治耳鳴,耳聾。

顱息配角孫、頭維、太陽,有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顱息配人中、中衝、合谷,有泄熱鎮驚的作用,主治小兒驚癇。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身熱痛,胸脅痛不可反側,顱息主之。小兒癇喘不得息,顱息主之。

《鍼灸大成》:主耳鳴痛,喘息,小兒嘔吐涎沫,瘛瘲,發癇,胸脅相引,身熱頭痛,不得臥,耳腫及膿汁。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身熱頭重,脅痛不得轉側,風痙,耳聾,小兒發癇,瘛瘲,嘔吐涎沫,驚恐失精,瞻視不明。

《備急千金要方》:主小兒癇喘不得。

《百症賦》:痓病非顱息而不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