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哮 2016年07月11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冷哮(cold wheezing[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爲病證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8.。是指感受寒邪,引動伏痰,痰氣相搏,以初起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咳嗽,呼吸緊迫感,喉癢,鼻癢或身癢,鼻流清涕如水樣;繼則喘促加劇,喉中痰鳴如水雞聲,咳吐清稀,不得平臥,胸膈滿悶如窒,面色蒼白或青灰,背冷,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淡,苔白滑,脈浮緊爲常見症的哮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冷哮的病因病機

因寒邪水飲所致的哮吼[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8.

《類證治裁》卷二:“遇風寒而發者爲冷哮。”

多由感受風寒,邪入肺腧,寒飲內停,痰阻氣道而成[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8.

冷哮的症狀

症見呼吸氣急,喉中有哮鳴聲,咳吐清稀黏痰,苔白滑,脈弦緊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8.

冷哮的治療

治宜溫肺以劫寒痰,如溫肺湯、鍾乳丸、冷哮丸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8.。亦可採用灸法,並以三建膏護肺俞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8.。或選用定喘湯、奪命丹、三白丸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8.。亦可由表寒內熱,肺氣失宣所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8.

《證治準繩·喘》:“哮喘遇冷則發者,有二證。其一屬中外皆寒,治法乃東垣參蘇溫肺湯、調中益氣加茱萸湯及紫金丹劫寒痰者是也。其二,屬寒包熱,治法乃仲景、丹溪用越婢加半夏湯等。”

關於寒包熱哮

寒包熱哮指肺素有熱,寒氣外束所致的哮吼[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9.

病因病機

《醫略六書·雜病證治·哮病》:“皮毛爲肺之合,肺素有火,毫竅常疏,風寒易入,謂之寒包熱。”

症狀

《類證治裁·哮症論治》:“症由痰熱內鬱,風寒外束,初失表散,邪留肺絡,宿根積久,隨感輒發……膠痰與陽氣並於膈中,不得洩越,熱壅氣逆,故聲粗爲哮。”

治療

治宜散寒以解鬱熱,如麻黃定喘湯、越婢加半夏湯[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