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鲇
眼小,被皮膜。下颌须1对,短,幼鱼期尚另有1对颏须,体长至60毫米左右时开始消失。背鳍很小,无硬刺。臀鳍很长,后端连于略凹的尾鳍。体色随栖息环境而有不同,通常呈绿褐乃至灰黑色,或有略暗云状斑块。鲇分布于亚洲东部中国黑龙江到珠江水系,苏联海滨省、日本本州及朝鲜亦有。
-
塘虱鱼
《*辞典》:塘虱鱼:出处:《本草求原》拼音名:T nɡShīY 别名:角鱼、暗钉鱼(《本草求原》),须子鲇(《脊椎动物分类学》),胡子鲶(《鱼类分类学》)。原形态:体细长,长约14厘米,后部侧扁。50,背鳍和臀鳍均不与尾鳍相连。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湖泊中。性味:甘,平,无毒。功能主治:补血,滋肾,调中,兴阳。
-
鮧鱼鳔
拼音名:YíYúBiào别名:鲶鱼鳔来源:药材基源:为鲇科动物鲇鱼的鱼鳔。位置接近头侧,无鳞,皮肤富粘液腺,侧线上有粘液孔1行。背鳍5,很小。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江河、湖泊和水库,为中下层肉食性鱼类,主要食一些小型鱼类。性味:味甘;性平功能主治:止血;外用:适量,煅炭研末敷。摘录:《中华本草》
-
鮧鱼尾
《*辞典》:鮧鱼尾:出处:《纲目》拼音名:Y Y Wěi来源:为鲇鱼科动物鲇鱼的尾部。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鮧鱼条。功能主治:《纲目》:治口眼歪斜,活鲇切尾尖,朝吻贴之。摘录:《*辞典》
-
鮧鱼涎
《*辞典》:鮧鱼涎: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Y Y Xi n来源:为鲇科动物鲇鱼皮肤分泌的粘液。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鮧鱼条。功能主治:《本草图经》:主三消,鮧鱼涎,溲黄连末作丸,饭后乌梅煎次,下五,七枚,渴便顿减。
-
鲇鱼
拼音名:Ni nY 别名:鲶鱼、胡子鲢、鲶巴郎、粘鱼来源:鲱形目鲇科鲇鱼Parasilurusasotus(L.生境分布:黑龙江、长江和珠江流域。功能主治:利水,催乳。附方:治水肿:鲇鱼1条,香菜5两,香油适量,将鱼剖腹去杂,把香菜纳入鱼腹中,香油加水炖食(不加盐),连续服用。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