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瘡 2016年12月17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中醫·黃水瘡

黃水瘡(yellow fluid ulcers;impetigo[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7.。是指以生於皮膚的膿皰、結痂、流黃水,浸淫成片,瘙癢爲主要表現的皮膚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是一種傳染性膿皰性疾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7.。見《外科正宗》卷四。黃水瘡又名滴膿瘡、黃水黏瘡[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7.。其特點是顏面、四肢等暴露部位的膿皰、膿癡。多見於兒童,好發於夏秋季,可併發腎炎及敗血症,應與水痘、膿窩瘡相鑑別。暑溼熱蘊證,治宜清暑利溼解毒,方用清暑湯加減;脾虛溼蘊證,治宜健脾滲溼,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中醫的黃水瘡相當於西醫的膿皰瘡。

黃水瘡的症狀

《外科正宗·黃水瘡》雲:“黃水瘡於頭面耳項忽生黃泡,破流脂水,頃刻沿開,多生痛癢。”

初起皮膚患處先起紅癍,繼之成粟米樣水皰,逐漸增大,皰液初呈透明,後爲混濁,基底紅暈,隨即變爲膿皰,癢而兼痛,搔破黃水淋漓,蔓延不止,瘡水乾後結痂而愈[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7.。多發生小兒頭面、耳、項等處,重者可延及全身[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7.。常在夏秋季流行[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7.。好發於兒重,有接觸傳染和自體接種,易在託兒所,幼兒園或家庭中傳播流行。相當於西醫的膿皰瘡。

黃水瘡的病因病機

由於脾胃溼熱過盛,兼受風邪相搏而成[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7.

夏秋季節,氣候炎熱,溼熱交蒸,暑溼熱海客於肌膚.以至氣機不暢、汗液疏泄障礙,溼熱毒邪壅遏,燻蒸肌膚而成;若小兒機體虛弱,肌膚嬌嫩,腠理不固,汗多溼重,調護不當,暑溼毒邪侵襲,更易導致本病的發生。反覆發作者,溼熱邪毒久羈,可致脾虛失運。

黃水瘡的中醫辨證論治

治宜祛風勝溼,清熱涼血,內服升麻消毒飲加蒼朮、黃連;風邪勝者服消風散;溼熱重者服平胃散加黃芩、黃連[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7.

暑溼熱蘊

症狀

膿皰密集,色黃,周圍繞以紅暈,糜爛面鮮紅;伴有口乾,便幹,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濡滑數。

辨證分析

夏令暑溼熱邪燻蒸,蘊結於肌膚,故見膿皰密集,色黃,周圍繞以紅暈,糜爛面鮮紅;暑爲陽邪,傷津耗液,則口乾,便幹,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濡滑數爲暑溼熱蘊之象。

治法

清暑利溼解毒。

方藥

清暑湯加減。熱重煩躁者,加黃連、山梔等以清熱除煩;大便於結者,加生大黃以瀉滯導熱。

脾虛溼蘊

症狀

膿皰稀疏,色淡白或淡黃,糜爛面淡紅;伴有食納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膩,脈濡細。

辨證分析

脾虛失運,溼熱內生,燻蒸肌膚,故見膿皰稀疏,色淡白或淡黃,糜爛面淡紅;脾虛失運,則食納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膩,脈濡細,爲脾虛溼蘊之象。

治法

健脾滲溼。

方藥

參苓白朮散加減。食滯不化者,加檳榔、焦叄仙以化氣行滯。

黃水瘡中醫外治法

外治熱重者用青蛤散或青黛散外敷;溼甚者用碧玉散或三石散外敷[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7.。相當於膿皰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7.

膿液多者,選用馬齒莧、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適量煎水溼敷或外洗。

膿液少者,用叄黃洗劑加入5%九一丹混合搖勻外搽,每天3—4次。

局部糜爛者,先用明礬溶液洗去膿痂,再將冰硼散撤於患處。

膿痂厚者,選用青黛、黃柏、蒼朮研細末,植物油調勻外塗。

西醫·黃水瘡

黃水瘡相當於西醫的膿皰瘡。

膿皰瘡(impetigo)又稱黃水瘡[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5-236.、傳染病膿痂疹,是由化膿性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常見的化膿性、傳染性皮膚病[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5-236.。病原菌主要爲金黃色葡萄球菌[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5-236.。主要表現爲丘疹、水皰或膿皰[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5-236.。接觸性傳染,可在兒童中流行[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5-236.。蔓延迅速。

表現爲紅斑、丘疹或水皰,迅速變成膿皰,皰液線澄清後混濁,成羣分佈,水皰有半月形積膿現象,皰壁薄易破。好發顏面部、頸、四肢等暴露不位。瘙癢、重症患者可伴有高熱、淋巴結腫大或引起敗血證,病程多爲1~2周。

疾病別名

傳染病膿痂疹;膿皰瘡

疾病分類

皮膚性病科

黃水瘡的病因

詢問有無瘙癢性皮膚病、貧血、糖尿病及營養不良病史,是否反覆發作。

黃水瘡的病理生理

膿皰瘡的特點爲在角質層下與粒層之間形成膿皰,膿皰內含有很多中性粒細胞、纖維蛋白和球菌。球菌多見於細胞外或中性粒細胞之內。偶爾在大皰底部能見到少數棘層鬆解細胞,此是由於中性粒細胞溶解蛋白作用的結果。皰底棘層可有海綿形成和中性粒細胞的滲入。真皮上部亦出現炎症反應,表現爲血管擴張、充血、血管周圍有中等度中性粒細胞及淋巴樣細胞的炎症浸潤。

黃水瘡的臨牀表現

膿皰瘡好發於兒童,夏秋季多汗、悶熱的天氣多見[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5-236.

好發於面部及暴露部位[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5-236.。也可蔓延全身。

皮損爲丘疹、水皰或黃色膿皰,周有紅暈,皰壁薄,易破潰,膿液乾燥結痂,愈後無瘢痕,可伴不同程度瘙癢。可出現較大膿皰[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5-236.

皮損初起爲散在性紅斑或丘疹,很快變爲水皰,形如米粒至黃豆大小,迅速化膿混濁變爲膿皰,周圍繞以輕度紅暈,膿皰開始豐滿緊張,數小時或1—2天后膿液沉積,形成半月狀積膿現象,此時,皰壁薄而鬆弛,易於破裂,破後露出溼潤而潮紅的糜爛瘡面,流出黃水,乾燥後形成黃色膿痂,然後痂皮逐漸脫落而愈,愈後不留疤痕。若膿液流溢他處,可引起新的膿皰。

自覺有不同程度的瘙癢,一般無全身症狀,但皮損廣泛而嚴重者,可伴有發熱、畏寒及全身不適等症狀。常可引起附近饕核腫痛,易併發腎炎、敗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重症可出現鄰近淋巴結腫大,可伴發熱[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5-236.

病程長短不定,少數可延至數月。

黃水瘡的分類

膿皰瘡分尋常性膿皰瘡與深膿皰瘡兩種。

尋常性膿皰瘡

尋常性膿皰瘡常在託兒所等小兒集中的單位流行,夏秋季多見。初發爲粟粒大到黃豆大的丘疹或水皰,迅速化膿,皰壁薄而易破,周圍繞以紅暈,皰破後呈紅色糜爛面,乾燥後結黃色厚痂,愈後不留疤瘢,易向周圍擴延或傳染他人,可併發淋巴管(結)炎。治療用磺胺或青黴素,外用新黴素軟膏等。

深膿皰瘡

深膿皰瘡亦稱臁瘡,初發爲炎性水皰,迅速變爲膿瘡,炎症不斷加劇,膿瘡破潰,向下破壞深部組織,形成小潰瘍。周圍有炎性紅暈,表面結有褐色痂皮,重者如蠣殼,脫痂後留有疤痕及色素沉着。自覺癢痛,多見於小腿,亦可見於其他部位,附近淋巴結腫大,可自身傳染,治療同尋常性膿皰瘡。

黃水瘡的診斷

1.好發於兒童,夏秋季多汗、悶熱的天氣多見[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5-236.

2.好發於面部及暴露部位[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5-236.

3.皮損爲丘疹、水皰或黃色膿皰,周有紅暈,皰壁薄,易破潰,膿液乾燥結痂,愈後無瘢痕,可伴不同程度瘙癢。可出現較大膿皰[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5-236.

4.重症可出現鄰近淋巴結腫大,可伴發熱[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5-236.

5.可出現接觸性傳染[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5-236.

需要與黃水瘡鑑別的疾病

水痘多見於冬春季,發病前常有發熱、全身不適等症狀,皮損爲綠豆至黃豆大小、形態較一致的水皰,向心性分佈,化膿與膿痂輕微,索侵及粘膜。

膿窩瘡常因蝨病、疥瘡、溼疹、蟲咬性皮炎等染毒而成,膿皰壁較厚,破後凹陷成窩,結成厚痂。

黃水瘡的治療方案

按皮膚科一般護理常規

面部癤腫,尤其位於危險叄角區者,切勿擠壓。

局部治療

輕症者注意局部清潔,可外用1%紅黴素軟膏,一日2次[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5-236.

局部避免使用激素類藥物[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5-236.

①初起者可用熱敷及理療,或用2%碘酊、0.5%氯黴素二甲基亞碸外用;

②癤腫未破前可用膏藥、純魚石脂軟膏貼敷或理療;已有膿腫形成者應行切開引流,排出膿栓。

全身治療

對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及多發性癤病者,可用磺胺類或抗生素。

皮損廣泛、全身症狀明顯者,可口服抗菌藥物,連續1周,如阿莫西林、頭孢氨苄、頭孢拉定等[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5-236.

中藥治療

①疔疽初起,紅腫熱痛者,可清熱解毒,宜服仙方活命飲;②全身症狀較重,口渴喜飲者,宜服犀角地黃湯或黃連解毒湯;③若體質素虛或遷延日久,膿雖已成,不能外透者,宜補正託邪,服托里透膿湯。

複發性毛囊炎或癤病

①積極治療原發病,如瘙癢性皮膚病、慢性病竈及糖尿病等;②改善免疫功能:可用自家菌苗或自血、轉移因子、左旋咪唑、丙種球蛋白等治療。

黃水瘡的預防

(1)大力開展衛生宣教,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勤洗澡,勤換衣,及時治療各種瘙癢性皮膚病。有痱子或瘙癢性皮膚病,應避免搔抓,及時治療。

(2)患者要適當隔離,接觸衣物及時消毒[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5-236.。尤其集體單位,患兒接觸過的衣服、毛巾及用具等,應予消毒。嬰兒室、託兒所及幼兒園如發現本病患兒應立即隔離,並對居住環境進行消毒。

(3)避免搔抓,防止自身傳染[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5-23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