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寒厥(cold syncop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cold type of cold limbs[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爲病證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7.。厥證之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7.。寒厥又名陰厥、冷厥[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7.。
《中醫藥學名詞》(2004):寒厥是指陽衰寒勝所致的厥證[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中醫藥學名詞》(2010):寒厥是指陽衰陰盛所致的肢厥[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寒厥的病因
肢體厥冷由於陽衰陰盛所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7.。
《黃帝內經素問·厥論》:“陽氣衰於下,則爲寒厥。”又:“寒厥之爲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陰氣起於五指之裏,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醫方考》卷五:“陽氣衰乏者,陰必湊之。令人五指至膝上皆寒,名曰寒厥。寒厥者,寒氣逆於下也。”
寒厥的症狀
寒厥除四肢厥冷外,每有身冷麪青,踡臥,指爪發青,腹痛便溏,或完谷不化,小便自利,不渴,甚則不省人事[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7.。
寒厥的治療
《雜病源流犀燭·諸厥源流》:“寒厥宜附子理中湯。而寒厥又有因氣虛者,宜參芪益氣湯;又有手足冷,表熱裏寒,下利清谷,食入即吐,脈沉者,宜四逆湯。”宜可用四厥湯[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7.。
關於厥、冷厥、陰厥
厥證
厥證(syncop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證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89.。簡稱厥[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89.。出《黃帝內經素問·厥論》等篇。
《中醫藥學名詞》(2004):厥證是指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冷爲主要表現的疾病的統稱[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89.[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6.。
《中醫藥學名詞》(2010):厥證是指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爲主要表現的疾病的統稱[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黃帝內經素問·厥論》有以六經形證立名的巨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厥等,可供參考[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89.。歷代文獻又有寒厥、熱厥、蚘厥、屍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氣厥、血厥等名稱[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89.。
厥證的病因
多因陰陽失調、氣機逆亂所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6.。現代醫學中的休克、虛脫、昏厥、低血糖昏迷及癔病性昏迷等症多屬本病範疇[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6.。
厥證的分類
中醫則一般分爲氣厥、血厥、寒厥、熱厥、痰厥等類型[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6.。臨牀上可分虛實二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6.。症見突然昏僕、氣壅息粗、口噤握拳或口赤脣紫、脈沉弦者,多屬實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6.。症見突然昏僕、張口息微、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脈細無力或沉微者,多屬虛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6.。
鍼灸治療
注意:厥證爲危急重病症之一,在急救的同時須着重注意原發病的診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6.。
體針
實證取水溝、內關、合谷、中衝、勞宮、太沖、湧泉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6.。熱甚者加十二井、大椎;痰多加豐隆[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6.。虛證取百會、氣海、水溝、足三裏、關元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6.。寒甚加灸神闕;多汗加復溜[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6.。
耳針
取心、腦、神門、緣中、下腳端等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6.。每次選2~3穴,實證用強刺激,虛證用輕刺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6.。
冷厥
冷厥爲厥證之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8.。《類證活人書·論陰陽寒熱》:“冷厥者,初得病日便四肢逆冷,脈沉微而不數,足多攣,臥而惡寒,或自引衣蓋覆,不飲水,或下利清谷,或清便自調,或小便數,外證多惺惺而靜,脈雖沉實,按之遲而弱者,知其冷厥也。四逆湯、理中湯、通脈四逆湯、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白通加豬膽汁湯,皆可選用也。”《衛生寶鑑·厥逆》:“四肢冷,身不熱,噁心,蜷足臥,或引衣被自覆,不渴,或下利,或大便如常,脈沉微不數,或雖沉實,按之則遲弱,此名冷厥。”
陰厥
陰厥指陽虧精損致四肢厥逆之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3.。厥證之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3.。《醫林繩墨·厥》:“陰厥者,因其縱慾太過,陽虧於內,精損於外,邪氣偶入,陽衰精竭,不能榮養,反被克伐,臟腑生寒而發厥也。其症始得之,身冷脈沉,四肢厥逆,屈足倦臥,脣口青黑,或自利不渴,小便清白,是其候也。治宜理中湯、四逆湯之類。”《醫宗己任篇·厥逆》:“如得病便四肢厥冷,脈沉而細,手足攣而惡寒,引衣蓋覆不欲水。或下利清谷而厥逆者,陰也,四逆湯、白通湯;厥逆脈不至者,通脈四逆湯;手足指頭微寒者,謂之清,理中湯;無熱症而厥,當歸四逆湯加茱萸、生薑;喘促脈伏而厥,五味子湯;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必是有正汗也。多用綿衣包手足,服五味子湯,或兼與桂枝麻黃各半湯,須臾大汗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