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源流論》

清 徐大椿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水病針法論

凡刺之法,不過補瀉經絡,祛邪納氣而已。其取穴甚少,惟水病膚脹,必刺五十七穴。又云∶皮膚之血盡取之,何也?蓋水旺必克脾土脾土衰,則遍身皮肉皆腫,不特一經之中有水氣矣。若僅刺一經,則一經所過之地,水自漸消,而他經之水不消,則四面會聚並一經,已瀉之水亦仍滿矣。故必周身腫滿之處,皆刺而瀉之,然後其水不復聚耳。此五十七穴者,皆髒之經絡,水之所容也。此與大禹治洪水之法同。蓋洪水泛溢,必有江淮河濟,各引其所近之衆流以入海必不能使天下之水只歸一河以入海也。又,出水之後,更必調其飲食。經雲∶方飲無食,方食無飲,(欲使飲食異居,則水不從食,以至於脾客觀存在溼之處也。)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此症之難愈如此。餘往時治此病,輕者多愈,重者必復腫。蓋由五十七穴未能全刺,而病患亦不能守戒一百三十五日也。此等大症,少違法度,即無愈理,可不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