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備要方論》

清 吳硯丞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原始論

疹之爲病也,本乎胎毒,感時行戾之氣而發,亦與痘同。但痘出五臟屬陰,陰主血,故有形有漿,其症有寒有熱有虛實。疹出於六腑屬陽,陽主氣,故有形無漿,其症多實,有熱而無寒。症既不同,治法亦異。世鹹知痘疹所繫於人者甚重,而不知疹之系人生死者爲尤重。蓋人當有生之初,受天地之氣以成形,幹爲天陽也,故稱乎父,坤爲地陰也,故稱乎母。陰陽氣交感,而相火即寓乎其中,所以陰中之火,伏於人之身,發而爲痘,陽中之火,伏於人之身,發而爲疹。當其未發,無形可擬,無跡可尋,如石中之火,必擊而後動。及其動也,因人之稟質爲輕重,輕者可不治而愈,重者非善治不愈,所謂先天而天不違者此也。又必因天行時氣爲緩急,緩者外邪之來不暴疾,可輕散,可清解,隨表達而不遺;重者外邪之氣多暴疾,正氣先被其侵伐,內毒蘊結而不出,急當專力以治其標,使蘊結者乘勢而外達,所謂後天而奉天時者此也。苟能悉先天之體,明後天之用,則周旋折旋,無所往而不得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