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瘻 2016年06月17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中醫·肛瘻

肛瘻 (anal fistula[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8.。又稱“肛漏”[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是指直腸、肛管與周圍皮膚相通所形成的瘻管[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肛瘻即肛漏[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8.

病因病機

多因肛門周圍癰疽潰破久不愈而成;或由肛管直腸內壁的感染髮展而來[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8.

症狀

症見肛周有瘡口並與管道相通,常流膿水,疼痛或瘙癢,纏綿不愈[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8.

分類

若患處腫硬痛,瘡口凸起,膿液稠厚,病體尚壯者,屬實證;管道軟陷,瘡口凹進,膿液稀薄,病體虛弱者,爲虛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8.

治療

本病以外治爲主,如掛線、手術或插藥線等均可隨症採用[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8.。內治爲輔,實證可服消漏丸,虛證宜扶正、托里、解毒,辨證施治[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8.。又因漏管波及範圍不同而有單純與複雜之別,但治療上則大同小異[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8.

西醫·肛瘻

肛管直腸瘻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腸,故常稱爲肛瘻,是與會陰區皮膚相通的肉芽腫性管道,內口多位於齒線附近,外口位於肛周、皮膚處。整個瘻管壁由增厚的纖維組織組成,內復一層肉芽組織,經久不愈。發病率僅次於痔,多見於男性青壯年,可能與男性的性激素靶器官之一的皮脂腺分泌旺盛有關。

診斷

目前多按肛管與括約肌的關係將肛瘻分爲4類。

1.括約肌間肛瘻

多爲低位肛瘻,最常見,約佔70%,爲肛管周圍膿腫的後果。瘻管只穿過內括約肌,外口常只有一個,距肛緣較近,約3~5cm。少數瘻管向上,在直腸環肌和縱肌之間形成盲端或穿入直腸形成高位括約肌間瘻。

2.經括約肌肛瘻

可以爲低位或高位肛瘻,約佔25%,爲坐骨直腸窩膿腫的後果。瘻管穿過內括約肌、外括約肌淺部和深部之間,外口常有數個,並有支管互相溝通。外口距肛緣較近,約5cm左右,少數瘻管向上穿過肛提肌到直腸旁結締組織內,形成骨盆直腸瘻。

3.括約肌上肛瘻

爲高位肛瘻,少見,佔5%。瘻管向上穿過肛提肌,然後向下至坐骨直腸窩穿透皮膚。由於瘻管常累及肛管直腸環,故治療較困難,常需分期手術。

4.括約肌外肛瘻

最少見,佔1%,爲骨盆直腸膿腫合併坐骨直腸窩膿腫的後果。瘻管穿過肛提肌直接與直腸相通。這種肛瘻常由於克隆病、腸癌或外傷所致,治療要注意其原發病竈。以上分類在高低位方面較細緻,有利於手術方法的選擇。

如肛管左右側均有外口,應考慮爲“蹄鐵型”肛瘻。這是一種特殊型的貫通括約肌肛瘻,也是一種高位彎型肛瘻,瘻管圍繞肛管,由一側坐骨直腸窩通到對側,成爲半環型,如蹄鐵狀故名。在齒線附近有一內口,而外口數目可多個,分散在肛門左右兩側,其中有許多支管,向周圍蔓延。蹄鐵型肛瘻又分爲前蹄鐵型和後蹄鐵型兩種。後者多見,因肛管後部組織比前部疏鬆,感染容易蔓延。

肛瘻的外口與內口的部位有何規律性?Goodsall(1900)曾提出:在肛門中點劃一橫線,若肛瘻外口在此線前方,瘻管常呈直線走向肛管,且內口位於外口的相應位置;若外口在橫線後方,瘻管常呈彎型,且內口多在肛管後正中處,一般稱此爲Goodsall規律。多數肛瘻符合以上規律,但也有例外,如前方高位蹄鐵型肛瘻可能是彎型,後方低位肛周膿腫可能是直型。臨牀上觀察到,肛瘻的直與彎,除與肛管的前、後有關係外,與肛瘻的高位及低位,與外口距肛緣的遠近,都有一定關係。Cirocco(1992)曾對一組肛瘻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檢驗Goodsall規律預測肛瘻走行的準確性,認爲該規律對預測後方外口的肛瘻走行相當準確,特別是女病人,有97%內口位於後正中肛隱窩,但對前方外口的肛瘻預測不準,僅49%有放射狀瘻管符合該規律,因Goodsall未認識到前方肛瘻也有9%起源於前正中肛隱窩。

直腸指診:在內口處有輕度壓痛,少數可捫到硬結。探針檢查,只在治療中應用,一般不能作爲診斷用,防止穿破瘻管壁,造成假內口。X線造影,自外口注入30%~40%碘油,照相可見瘻管分佈,多用於高位肛瘻及蹄鐵形肛瘻。

影像學檢查:Yang(1993)對臨牀疑有肛管直腸膿腫或瘻管17例,6例臨牀上疑有膿腫,肛管超聲AUS檢查也有膿腫表現;另外82%(9/11)AUS查出有瘻管,而臨牀常規檢查未能發現。Lunniss(1994)對比了AUS及磁共振成像檢查,認爲前者對括約肌間瘻有時有確診價值,而無法確診括約肌外瘻及經括約肌瘻,而後者對複雜性高位肛瘻,蹄鐵型肛瘻及臨牀難以確診的疑難病例有絕對的優越性和準確率。

治療措施

肛瘻不能自愈,必須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原則是將瘻管全部切開,必要時將瘻管周圍瘢痕組織同時切除,使傷口自基底向上逐漸癒合。根據瘻管深淺、曲直,可選用掛線療法、肛瘻切開或切除術。少數可行肛瘻切除後一期縫合或遊離植皮。

(一)掛線療法

這是一種瘻管緩慢切開法。系利用橡皮筋或藥線的機械作用(藥線尚有藥物腐蝕作用),使結紮處組織發生血運障礙,逐漸壓迫坯煞費苦心;同時結紮線可作爲瘻管引流物,使瘻道內滲液排出,防止急性感染髮生。在表面組織切割的過程中,基底創面同時開始逐漸癒合。此種逐漸切割瘻道的方法最大優點是肛管括約肌雖被切斷,但不致因括約肌收縮過多而改變位置,一般不會造成肛門失禁。

本法適用於距離肛門3~5cm以內,有內外口低位或高位單純性直瘻,或作爲複雜性肛瘻切開或切除的輔助方法:

1.方法

⑴側臥位,先在探針尾端縛一橡皮筋,再將探針頭自瘻管外口輕輕向內探入,在肛管齒線附近處找到內口;然後將食指伸入肛管,摸查探針頭,將探針頭彎曲,從肛門口拉出。注意在插入探針時不能用暴力,以防造成假道。

⑵將探針頭從瘻管內口完全拉出,使橡皮筋經過瘻管外口進入瘻管。

⑶提起橡皮筋,切開瘻管內外口之間的皮膚層,拉緊像皮筋,緊貼皮下組織用止血鉗將其夾住;在止血鉗下方用粗絲線收緊橡皮筋並做雙重結紮,然後鬆開止血鉗。切口敷以凡士林紗布,術後每天用熱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並更換敷料,一般在術後10d左右,肛瘻組織被橡皮筋切開,2~3周後創口即能癒合。

2.本法優點是

⑴手術簡單,操作快,出血少。

⑵在橡皮筋未能脫落時,皮膚切口一般不會發生“架橋”。

⑶換藥方便。

3.保持掛線成功的要點

⑴要準確地找到內口,一般在探針穿出內口時,如不出血,證明內口位置多正確。

⑵傷口必須從基底部開始,使肛管內傷口先行癒合,防止表面皮膚過早粘連封口。一般橡皮筋在7~10d可以脫落。若10d後還不脫落,說明結紮橡皮筋的絲線較松,需要再緊一次。

(二)肛瘻切開術

手術原則是將瘻管全部切開,並將切口兩側邊緣的瘢痕組織充分切除,使引流通暢,切口逐漸癒合。本法僅適用於低位直型或彎型肛瘻。操作方法如下。

1.正確探查內口

尋找內口的操作與掛線療法相同,探得內口後,將探針拉出肛門外,如瘻管彎曲或有分支,探針不能探入內口,則由外口注入1%美藍色素溶液少許,以確定內口部位,再由外口以有槽探針探查,將管道逐步切開,探查,直至探到內口爲止。如仔細探查仍不能找到內口,可將疑有病變的肛竇作爲內口處理。

2.切開瘻管並充分切除邊緣組織

切開瘻管的全部表淺組織,由外口到內口及相應的肛管括約肌纖維。瘻管切開後應檢查有無支管,如發現也應切開。瘻管全部切開後即將腐爛肉芽組織搔刮乾淨,一般不需要將整個瘻管切除,以免創面過大。最後修剪傷口邊緣,使傷口呈底小口大的“V”字形,便於傷口深部先行癒合。

3.肛管括約肌切斷

術中應仔細摸清探針位置與肛管直腸環的關係,如探針在肛管直腸環下方進入,雖全部切開瘻管及大部外括約肌及相應內括約肌,由於保存了恥骨直腸肌,不致引起肛門失禁,如探針在肛管直腸環上方進入直腸(如括約肌上肛瘻,括約肌外肛瘻),則不可做瘻管切開術,應做掛線療法或掛線分期手術。第一期將環下方的瘻管切開或切除,環上方瘻管掛上粗絲淺,並紮緊。第二期手術俟大部分外部傷口癒合後,肛管直腸環已有粘連固定,再沿掛線處切開肛管直腸環。

瘻管切開後,其後壁肉芽組織可用刮匙颳去,一般不必切除,以減少出血和避免損傷後壁的括約肌。切除瘻管組織應送病理檢查。

4.傷口處理

術後傷口的處理往往關係到手術的成敗,關鍵在於保持傷口由基底部逐漸向表面癒合。每日更換敷料一次,最好在排便後進行,傷口內填充敷料逐漸減少,直到肛管內創口癒合爲止。每隔數日做直腸指檢可以擴張肛管,更可防止橋形粘連,避免假癒合。

(三)肛瘻切除術

與切開術不同之處在於將瘻管全部切除直至健康組織。本法又適用於管道較纖維化的低位肛瘻。

方法:先從瘻管外口注入1%美藍,繼用探針從外口輕輕插入,經內口穿出。用組織鉗夾住外口的皮膚,切開瘻管外口周圍的皮膚和皮下組織,再沿探針方向用電刀或剪刀剪除皮膚、皮下組織、染有美藍的管壁、內口和瘻管周圍的所有瘢痕組織,使創口完全敞開。仔細止血後,創口內填以碘仿紗條或凡士林紗布。

(四)肛瘻切除一期縫合

本法始於Tuttle(1903),但未能推廣,原因可能是,理論上不太充足;手術結果不滿意;許多肛腸外科專家反對。至1949年,Starr又再次提出此法,並提出一些有效措施,效果較滿意,才得以推廣。本法僅適用於單純性或複雜性低位直型肛瘻,如觸到瘻管呈硬索狀,則效果更好。手術要點:

①術前腸道要準備,手術前後應用抗生素,手術後大便要控制5~6d。

②瘻管要全部切除,留下新鮮創面,保證無任何肉芽組織及疤痕組織遺留。③皮膚及皮下脂肪不能切除過多,便於傷口縫合。因此,高位彎型肛瘻不宜縫合,因其分支較多,常需切除過多的組織才能切淨其分支。④各層傷口要完全縫合對齊,不留死腔。⑤術中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污染,如切破瘻管等。綜合國內文獻報道的肛瘻切除縫合術1064例,一期癒合率爲73.4%~97.6%,傷口癒合時間爲20~22d,一期癒合較低的多爲複雜性高位肛瘻。

(五)肛瘻切除後植皮

肛瘻切除後,若創面過大、表淺而又無特殊併發症者,可考慮遊離植皮。手術前後要求同肛瘻切除一期縫合術。手術要點:①創面應平坦,止血要完全。②遊離植皮區皮膚縫合要完全,並要加壓固定包紮,防止創面下存留氣體或血液,這是手術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③若創面滲血較多,則需延遲植皮,即先在創面敷以凡士林紗布,2~3d後再做遊離植皮。Hughes(1953)報道40例,有30例植皮完全成功,其餘大部成活。Goligher(1975)報告22例,均爲低位肛瘻,效果較差,僅13例完全成活。

(六)蹄鐵型肛瘻的治療

應採用瘻管切開加掛線療法。如後蹄鐵型肛瘻,先用有槽探針從兩側外口插入,逐步切開瘻管,直到兩側管道在接近後中線相遇時,再用有槽探針仔細地探查內口。內口多在肛管後中線附近的齒線處,如瘻管在肛管直腸環下方通過,可一次全部切開瘻管和外括約肌皮下部和淺部。如內口過高,瘻管通過肛管直腸環的上方,須採用掛線療法。即切開外括約肌皮下部、淺部及其下方的瘻管,然後用橡皮筋由剩餘的管道口插入,經內口引出,縛在肛管直腸環上,這可避免因一次切斷肛管直腸環而造成肛門失禁。然後剪除切口邊緣的皮膚和皮下組織,使創面敞開,並刮除瘻管壁的肉芽組織。創面填以碘仿或凡士林紗條。

(七)滑動性粘膜瓣前移閉合內口

完整切除瘻管和內口後,應用粘膜瓣移位修補直腸處缺損,該瓣實際上包括部分厚度的直腸壁以增加其強度。

本法優點:①保留了大部分括約肌,適用直腸陰道瘻及高位經括約肌肛瘻;②瘢痕形成少;③避免瞭解剖畸形;④不需要做保護性腸造分流。Aquilar等(1985)曾用此法治療189例高位經括約肌肛瘻,效果良好,複發率僅2%,但污染內褲及狹窄爲8%,輕度排氣失禁爲7%,液便失禁爲6%。Wedell等(1987)報告30例,29例有良好效果。Jones等(1987)應用此法治療因克隆病所致肛瘻成功率僅爲57%,而無克隆病者成功率較高。但也有作者採用直接縫合內口的方法。

手術後護理

肛瘻術後傷口敷料更換的好壞,是手術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問題。即使手術成功,若忽視了傷口的敷料更換,手術也常易失敗。因此,經治醫生必須親自更換敷料,或至少要定期檢查傷口。敷料更換注意事項:①坐浴及沖洗:術後每天應行坐浴,尤其是便後坐浴不能忽視。要保證傷口清潔,加速癒合。對大的傷口應進行傷口沖洗,先用過氧化氫溶液,然後用溫生理鹽水或抗生素溶液進行傷口沖洗。沖洗時應保持一定壓力,以便使清洗液達到傷口的每一個角落。②敷料:傷口內敷料可防止傷口表面粘連(皮膚架橋),因此創面應底小口大,能自下而上地癒合。若取出敷料時,發現傷口內有膿液,提示有殘餘膿腔,應即時擴大引流,否則傷口不會癒合。③直腸指診:可發現傷口內有無死腔及膿液存留,此外也可發現有無肛門狹窄傾向,如有則應定期擴肛治療。因此要定期行直腸指診。

病因學

肛管直腸周圍膿腫有兩大類:一類與肛腺及肛瘻有關,稱爲“原發性急性肛腺肌間瘻管性膿腫”簡稱“瘻管性膿腫”,較多見;一類與肛腺及肛瘻無關,稱爲“急性非肛腺性非瘻管性膿腫”,簡稱“非瘻管性膿腫”較少見。

肛瘻多爲一般化膿性感染所致,少數爲特異性感染,如結核、克隆病,潰瘍性結腸炎更少見。直腸肛管外傷繼發感染也可形成肛瘻,直腸肛管惡性腫瘤也可潰破成瘻管,但都少見,與一般化膿性肛瘻有明顯區別。

有人推測性激素的影響是肛瘻發生的主要原因。在青春期,人體自身的性激素開始活躍,隨即一部分皮脂腺,特別是肛腺開始發育增殖,男青年較女性增生明顯。由於肛腺分泌旺盛,若加上肛腺排泄不暢或肛腺管阻滯,則易感染引起肛腺炎,這可解釋男性青壯年爲何肛瘻發病率較高。而女性肛管導管較直,不如男性彎曲,分泌物不易淤積,所以女性肛瘻發病率較低。人到老年,與其他皮脂腺普通萎縮的同時,肛腺也隨之萎縮,故老年人肛瘻少見。

病理改變

肛瘻有原發性內口、瘻管、支管和繼發性外口。內口即感染源的入口,多在肛竇內及其附近,後正中線的兩側多見,但也可在直腸下部或肛管的任何部位。瘻管有直有彎,少數有分支。外口即膿腫潰破處或切開引流的部位,多位於肛管周圍皮膚外,由於原發病竈不斷經內口進入管道,加之管道迂曲行走於內、外括約肌附近,管壁由纖維組織構成,管內有肉芽組織,故經久不愈。

一般單純性肛瘻只有一個內口和一個外口,這類最多見。若外口暫時封閉,局部引流不暢,則又逐漸發生紅腫,再將形成膿腫,封閉的外口可再穿破或在其他處形成另一外口。如此反覆發作,便病變範圍擴大或有時造成幾個外口,與內口相通,這種肛瘻稱爲複雜性肛瘻,即有一個內口與多個外口。但有人認爲,複雜性肛瘻不應以外口的多少劃分,而是指主要管道累及肛管直腸環或環以上者。雖然這種肛瘻只有一個外口及一個內口,但治療比較複雜,故稱爲複雜性肛瘻。相反,有時肛瘻雖有多個外口,但治療並不複雜。

臨牀表現

肛瘻常有肛周膿腫自行潰破或切開排膿的病史,此後傷口經久不愈,成爲肛瘻外口。主要症狀是反覆自外口流出少量膿液,污染內褲;有時膿液刺激肛周皮膚,有瘙癢感。若外口暫時封閉,膿液積存,局部呈紅腫,則有脹痛,封閉的外口可再穿破,或在附近穿破形成另一新外口,如此反覆發作,可形成多個外口,相互溝通。如瘻管引流通暢,則局部無疼痛,僅有輕微發脹不適,病人常不介意。

檢查:外口呈乳頭狀突起或肉芽組織的隆起,壓之有少量膿液流出,低位肛瘻常只有一個外口,若瘻管位置較淺,可在皮下摸到一硬索條,自外口通向肛管。高位肛瘻位置常較深,不易摸到瘻管,但外口常有多個。由於分泌物的刺激,肛周皮膚常增厚及發紅。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