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 2016年10月24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風水:1.病名;2.經穴別名。

病名·風水

風水(wind edema[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5.。爲水腫病之一,亦稱風瘃[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5.。出《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指風邪外襲,以突發頭面部及四肢水腫爲主要表現的水腫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由脾腎氣虛弱所致。可見於急性腎小球腎炎等疾患[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5.

風水的定義

《中醫藥學名詞》(2004):風水是指以突發侷限性水腫爲主要表現的水腫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中醫藥學名詞》(2010):風水是指風邪外襲,以突發頭面部及四肢水腫爲主要表現的水腫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病因病機

《諸病源候論·水腫病諸候》:“風水病者,由脾腎氣虛弱所爲也,腎勞則虛,虛則汗出,汗出逢風,風氣內入,還客於腎,脾虛又不能制於水,故水散溢皮膚,又與風溼相搏,故云風水也。令人身浮腫,如裹水之狀,頸脈動,時咳,按腫上,凹而不起也,骨節疼痛而惡風是也,脈浮大者,名曰風水也。”

症狀及治療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又:“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而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醫宗金鑑·腫脹總括》注:“上腫曰風,下腫曰水。故風水之證,面與脛足同腫也。”又:“從上腫者,多外感風邪,故宜乎汗;從下腫者,多內生溼邪,故宜乎利水。”

關於水腫

水腫(edema[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2.[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出《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又稱水氣[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2.。古代稱水、水氣,水病、水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是以肌膚浮腫爲主要表現的疾病的統稱[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患者體內水液瀦留,氾濫肌膚,引起眼瞼、頭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嚴重者還可伴有胸水、腹水等[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水腫一證,是全身氣化功能障礙的一種表現,主要病變在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膀胱氣化不利,發生水腫。根據臨牀表現可分爲陽水、陰水兩類。感受外邪而發,發病較急,多從頭面部先腫,腫勢以腰部以上爲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屬實證,爲陽水;內虛者發病較緩,多從足跗先腫,腫勢以腰部以下爲劇,病位在脾腎,多爲虛證,爲陰水[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98-100.[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

水腫的治療方法有發汗、利尿、攻逐、健脾、溫腎、降濁、化瘀等。如經一般常法治療不應,或有瘀血徵象者,可參合應用活血化瘀法[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以上諸法,或單用,或合用,均視病情需要而選擇[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鍼灸治療本證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狀、增強體質、減少反覆發作等方面有較好的療效。

中醫內科的水腫可見於現代醫學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腫、腎病性(如急慢性腎小球腎炎)水腫、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腫、內分泌失調、以及營養不良性水腫等疾患[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98-100.

詳見水腫條。

經穴別名·風水

風水爲經穴別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4.。出《鍼灸逢源》。即水分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4.

[穴位基礎信息表]水分|Shuifen|Shuifen|Water Dividing|CV9|9|VC9|VC9|KG9|Cv9|Co9

水分爲經穴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shuǐfēn[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CV9) 。出《鍼灸甲乙經》。別名分水、中守[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99.。屬任脈[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水即水谷,分指分別,此穴在臍上1寸,內應小腸腑,水谷至此分清別濁,故名水分[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標準定位

水分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1寸[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水分穴位於腹正中線,臍上1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99.

水分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1寸。仰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水分穴的位置

水分穴的位置

水分穴的位置

水分穴的位置

取法

在臍上1 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水分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1寸。仰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穴位解剖

水分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壁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有第九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布有第八、九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99.

功效與作用

通調水道、理氣止痛

水分穴有健脾胃,利水溼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主治病症

水分穴主治腹痛,腸鳴泄瀉,水腫,蠱脹,以及腎炎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99.

水分穴主要用於脾胃疾患等:如腹脹、腹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水腫、腹水、腸炎、腎炎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腹堅腫如鼓,繞臍痛衝心,腸鳴,腸胃虛脹,反胃,泄瀉,水腫,小兒陷囟,腰脊強急,腸炎,胃炎,腸粘連,泌尿系炎症。

刺灸法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孕婦慎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99.

灸法

宜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99.

配伍

水分穴配天樞、氣海、會陽治腹脹洞泄[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水分穴配脾俞、肺俞、足三裏、三陰交治腹水、水腫[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水分穴配關門、復溜、腎俞治腎炎[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水分配天樞、三陰交、足三裏,有調和氣血,健運脾胃的作用,主治繞臍痛,腹瀉,納呆。

水分配氣海,有行氣利水的作用,主治氣滯水腫。

水分配三陰交、脾俞,有健脾利水的作用,主治脾虛水腫。

水分配陰交、足三裏,有健脾和胃,活血祛瘀,益氣行水的作用,主治鼓脹。

文獻摘要

《外臺祕要》 引甄權雲:主水病腹腫,孕婦不可灸。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若水病灸之大良,或灸七壯至百壯止。禁不可刺,針,水盡即斃。

《鍼灸聚英》: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