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 2015年11月21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風水:1.經穴別名;2.病名。

經穴別名·風水

風水爲經穴別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4. 。出《鍼灸逢源》。即水分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4. 。水分爲經穴名(Shǔifēn CV9)[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出《鍼灸甲乙經》。屬任脈[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水:水谷;分:分別[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穴在臍上1寸,內應小腸腑,水谷至此分清別濁,故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位置

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1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仰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穴位解剖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功能主治

有健脾胃,利水溼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主要用於脾胃疾患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如腹脹、腹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水腫、腹水、腸炎、腎炎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配伍

本穴配天樞、氣海、會陽治腹脹洞泄;配脾俞、肺俞、足三裏、三陰交治腹水、水腫;配關門、復溜、腎俞治腎炎[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刺灸法

一般直刺0.5~1.0寸;孕婦慎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病症名·風水

風水爲病名,水腫病之一,亦稱風瘃[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5. 。出《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又:“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而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諸病源候論·水腫病諸候》:“風水病者,由脾腎氣虛弱所爲也,腎勞則虛,虛則汗出,汗出逢風,風氣內入,還客於腎,脾虛又不能制於水,故水散溢皮膚,又與風溼相搏,故云風水也。令人身浮腫,如裹水之狀,頸脈動,時咳,按腫上,凹而不起也,骨節疼痛而惡風是也,脈浮大者,名曰風水也。”《醫宗金鑑·腫脹總括》注:“上腫曰風,下腫曰水。故風水之證,面與脛足同腫也。”又:“從上腫者,多外感風邪,故宜乎汗;從下腫者,多內生溼邪,故宜乎利水。”本證可見於急性腎小球腎炎等疾患[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