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狂 2018年07月2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癲狂:1.病名;2.《靈樞經》篇名。

病名·癲狂

癲狂(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manic depressive psychosis[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91.。是指以情感高潮與低落、躁狂與抑鬱交替出現爲主要表現的腦神疾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出《黃帝內經靈樞·癲狂》等篇。癲與狂都是精神失常的疾患[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主要病因病機爲陰陽失調,情志抑鬱,痰氣上擾,氣血凝滯[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其病變在肝、膽、心、脾[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癲證以沉默癡呆,語無倫次,靜而多喜爲特徵,治當疏肝理氣,化痰開竅,以及補養心脾等法;狂證以喧擾不寧,躁妄打罵,動而多怒爲特徵,治當鎮心祛痰,清肝瀉火,以及安神定志等法[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因二者在症狀上不能截然分開,又能相互轉化,故癲狂並稱[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由於癲狂二證,常與氣血凝滯有關,故可根據不同證候,適當參用活血化瘀之品[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本證多見於青壯年[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鍼灸治療癲狂有一定效果,治療同時配合心理療法,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此外,必須重視生活調攝,精神安慰及必要的安全護理,以防發生意外[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患者的飲食以清淡爲主,少食肥甘厚味,忌菸酒[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現代醫學中的各類精神異常及精神障礙疾患,如精神分裂症(包括狂躁型、抑鬱型)、反應性精神病均屬本證範疇,以基本個性改變,思維、感情、行爲具有非現實性,不易理解和彼此分離不相協調爲特點,可根據特徵作不同治療[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古人論述

[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癲狂在《黃帝內經素問》中早有記載,且對其病因病機及治療均有較系統描述。如《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說:“諸躁狂越,皆屬於火。”《黃帝內經素問·病能論篇》又說:“有病狂怒者,此病安生?歧伯曰生於陽也……治之奈何?歧伯曰奪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落爲飲。”對癲狂證的病因、治法和處方,都作了詳細的論述。至《難經》則詳敘了癲與狂的不同臨牀表現。如《難經·五十九難》說:“狂癲之病,何以別之?然,狂疾之始發,少臥而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倨貴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疾始發,意不樂,僵仆直視。”

金元時期《河間六書·狂越》認爲是“心火旺,腎陽衰,乃失志而狂越”。《丹溪心法·癲狂》篇說:“癲屬陰,狂屬陽……大率多因痰結於心胸間”,並提出了癲狂與“痰”有密切關係的理論,不僅對當時影響頗大,且爲後世用吐法治療本證建立了理論基礎。秦漢至金元時期,對癲狂證臨牀表現的認識,基本是一致的,雖有癲、狂、癇、五癇、風癇的提法,但始終未能明確分清,往往是癲、狂、癇同時並稱,混而不清。到了明代,王肯堂始將其詳細分辨,提出了癲狂與癇之不同。如《證治準繩·癲狂癇總論》指出:“癲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癡,言語有頭無尾,穢潔不知,積年累月不愈。”“狂者病之發時猖狂剛暴,如傷寒陽明大實發狂,罵詈不避親疏,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非力所能,或與人語所未嘗見之事。”“癇病發則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而瘛瘲抽掣,目上視,或口眼㖞斜,或口作六畜之聲。”給後世辨證治療提示了正確方向。

癲狂的病因病機

主要由痰濁矇蔽心竅或痰火上擾心神所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雜病源流犀燭·癲狂源流》:“癲狂,心與肝胃病也,而必挾痰挾火,癲由心氣虛、有熱,狂由心家邪熱,此癲狂之由。……癲爲久病,狂爲暴病;癲病多喜,狂病多怒;癲有時人不之覺,是顛之輕者,狂有時人不及防,是狂之驟者。癲病痰火一時忽動,陰陽相爭,亦若狂之狀,狂病痰火經久煎熬,神魂迷瞀,亦兼癲之狀,此癲狂之形勢宜辨。”

癲狂證的病因病機,是以陰陽失調,七情內傷,痰氣上擾,氣血凝滯爲主要因素,病變在肝、膽、心、脾。

陰陽失調

歷代醫家認爲陰陽的盛衰是癲狂證的主要因素。如《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說:“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論篇》說:“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爲巔疾。”《難經·二十難》說:“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諸病源候論·風狂病候》說:“氣並於陽則爲狂發。”這說明機體陰陽平衡失調,不能互相維繫,以致陰虛於下,陽亢於上,心神被擾,神明逆亂而發癲狂。[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情志抑鬱

惱怒驚恐,損傷肝腎,或喜怒無常,心陰虧耗,肝腎陰液不足,木失濡潤,屈而不伸,則默默寡言癡呆,語無倫次;或心陰不足,心火暴張,則狂言狂語,罵詈不休,逾垣上屋;或所欲不遂,思慮過度,損傷心脾,心虛則神耗,脾虛則不能生化氣血,心神失養,神無所主;或脾胃陰傷,胃熱熾盛,則心肝之火上擾,神明逆亂;如此等等,都能發爲癲狂。如《景嶽全書·癲狂癡呆》說:“凡狂病多因於火,此或以謀爲失志,或以思慮鬱結,屈無所伸,怒無所泄,以致肝膽氣逆”,都是指情志而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痰氣上擾

由於痰氣上擾清竅,以致矇蔽心神,神志逆亂,狂躁不寧,歌笑罵詈,逾垣上屋而爲癲狂。如《證治要訣·癲狂》說:“癲狂由七情所鬱,遂生痰涎,迷塞心竅。”《臨證指南醫案·癲癇》說:“狂由大驚大恐,病在肝膽胃經,三陽並而上升,故火熾則痰湧,心竅爲之閉塞。癲由積憂積鬱,病在心脾胞絡,三陰蔽而不宣,故氣鬱則痰迷,神志爲之混淆。”[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氣血凝滯

腦氣與臟腑之氣不相連接而發狂。如清《醫林改錯·癲狂夢醒湯》說:“癲狂一症,哭笑不休,罵詈歌唱,不避親疏,許多惡態,乃氣血凝滯腦氣,與臟腑氣不接,如同作夢一樣。”[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稟賦不足

癲狂證與先天稟賦和體質強弱亦有密切關係,如稟賦素足,體質健壯,陰平陽祕,雖受七情刺激亦只有短暫的情志失暢,並不爲病。反之,遇有驚駭悲恐,意志不遂,則往往七情內傷,陰陽失調而發病。稟賦不足往往是家族性的,故癲狂證患者的家族往往亦有類似病史。[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癲證

癲證的發生,多由七情內傷,導致臟腑功能逆亂,陰陽失調,痰氣鬱結,蔽阻神明所致[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痰氣鬱結

情志不舒,憤鬱傷肝,肝鬱乘脾,脾失健運,釀生痰濁,導致痰氣鬱結,阻閉心竅,發爲癲病。

氣虛痰結

脾氣素虛,運化失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濁陰蘊結成痰;或悲哀傷肺,治節無權,水液輸布不利,凝聚成痰。氣虛痰結,上蒙心竅,心神無主而成癲病。

心脾兩虛

思慮過度,損傷心脾,心傷血虛,神無所主;脾傷氣虧,生化乏源,心神失養,神明逆亂,亦成癲病。

陰虛火旺

思慮過度,或五志過極,耗傷心血,久則陰虛火旺。或狂病日久,耗氣傷陰,氣不足則狂勢漸減,陰不足則虛火上炎,擾動心神,遂成癲病。

狂證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狂證的發生多由內傷七情,導致臟腑功能逆亂,陰陽失調,痰熱壅盛,迷塞心竅所致。狂病也有因瘀血內阻所致者。

痰火擾神

五志過極則化火,火熱不得宣泄,煉液成痰;或肝火犯胃,津液被灼爲痰,最終結成痰火;或痰溼積久,鬱而化火,形成痰火,痰火上逆,心竅閉塞,發爲狂病。

火盛傷陰

狂病日久,灼傷津液,火邪盛則煉液成痰,陰不足則心火獨熾,擾亂心神,而成狂病。

氣血瘀滯

情志不舒,氣血運行不暢,氣血凝滯於元神之府,腦氣與臟腑之氣不相連接而發爲狂病。

現代研究

現代醫學對本病病因尚未清楚,近年來發現與腦內神經介質如兒茶酚胺、5-羥色胺等多種物質代謝障礙可能有關。此外與先天稟賦、家族遺傳有一定關係。

癲與狂的異同及轉化

癲屬陰,多偏於虛,患者多靜默、精神抑鬱、靜默癡呆,多疑妄想,語無倫次,悲喜無常;狂屬陽,多偏於實,患者多躁動、精神亢奮,狂躁好動,毀物打罵,棄衣裸體,喧擾不寧[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91.

癲與狂,均屬精神失常,這是共同特徵[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但癲者靜,狂者動;癲者多喜,狂者多怒[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癇證平素如常人,發則眩仆倒地,昏不知人[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二者在病理上有一定聯繫,臨牀上可互爲轉化[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癲病經久,痰鬱化火,可以出現狂證;狂病延久,正氣不足,亦可出現癲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91.

癲狂的辨證分型

癲狂初病體實,病理因素不離乎痰,癲因痰氣,狂由痰火。

癲證:症見精神抑鬱,表情淡漠,沉默癡呆,或多疑慮,喃喃獨語,語無倫次,或時悲時喜,哭笑無常,少食不眠,不知穢潔,動作離奇,甚至忿不欲生,苔白膩,脈弦滑。

狂證:症見性情急躁,頭痛失眠,面紅目赤,突然狂吼無知,喧擾不寧,逾垣上屋,妄言責罵,不分親疏,披頭散髮,或毀物傷人,渴喜冷飲,便祕溲赤,舌質紅絳,苔黃膩,脈弦大滑數。

癲狂的辨證治療

癲狂證的主要病因病機爲氣鬱痰火,陰陽失調。其病變在肝膽心脾。臨牀首應區分癲證與狂證之不同。癲證表現爲精神抑鬱,沉默癡呆,喃喃自語。治療當以疏肝理氣,化痰開竅,及養血安神,補養心脾爲主。狂證表現爲喧擾打罵,狂躁不寧。治療當以鎮心祛痰,清肝瀉火,或滋陰降火,安神定志爲主。二者在臨牀上表現有所不同,但是又不能截然分開,癲證可以轉化爲狂證,狂證日久往往又多轉爲癲證。故癲狂證在初發病時多屬實證,宜以清熱滌痰,疏肝理氣,或者以安神定志爲主。如病情久久不愈,正氣漸衰,應根據氣血陰陽虧損的不同,予以健脾益氣,滋陰養血等法以調理之。如有瘀血內阻,又當活血化瘀。

癲證

癲是因情志內傷,臟腑功能失調,致痰氣鬱結,矇蔽心竅所致。以精神抑鬱、表情淡漠、沉默癡呆、語無倫次、靜而少動爲特徵,多見於青少年[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肝氣鬱結

癲病·肝氣鬱結證(depressive psychosis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肝氣鬱結,氣機阻滯,以精神抑鬱,情緒不寧,沉默不語,善怒易哭,時時太息,胸脅脹悶,舌淡,苔薄白,脈弦等爲常見症的癲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痰氣鬱結

癲病·痰氣鬱結證(depressive psychosis with syndrome of phlegm-qi stagnation and binding[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痰濁內阻,氣機鬱結,以精神抑鬱,神志呆鈍,胸悶嘆息,憂慮多疑,自語或不語,不思飲食,苔薄白而膩,脈弦滑等爲常見症的癲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

精神抑鬱,表情淡漠,神志癡呆,善太息,語無倫次,或喃喃獨語,多疑多慮,喜怒無常,不思飲食,舌苔膩,脈弦滑[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證候分析

肝氣鬱結,脾失健運,痰結矇蔽神竅[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由於思慮太過,所求不得,肝氣被鬱,脾氣不升,氣鬱痰結,阻蔽神明,故表現表情淡漠,神志癡呆等種種精神異常的證候。痰濁中阻,故不思飲食,舌苔膩,脈弦滑。[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治法

理氣解鬱,化痰開竅[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疏肝解鬱,化痰醒神[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痰氣鬱結型癲證的方藥治療

順氣導痰湯[備註]順氣導痰湯(驗方):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生薑、膽星、枳實、木香、香附加遠志、鬱金、菖蒲等。方中半夏、陳皮、膽星、茯苓利氣化痰,香附、木香、菖蒲等解鬱開竅。甚者可用控涎丹[321]以除胸膈之痰濁,倘痰濁壅盛,胸膈瞀悶,口多痰涎,脈象滑大有力,形體壯實者,可暫用三聖散[備註]三聖散(《儒門事親》):瓜蒂、防風、藜蘆取吐,劫奪痰涎,惟藥性猛悍,自當慎用;吐後形神俱乏,宜以飲食調養。如神思迷惘,表情呆鈍,言語錯亂,目瞪不瞬,舌苔白膩,爲痰迷心竅,治宜豁痰宣竅,理氣散結。先用蘇合香丸[備註]蘇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白朮、青木香、犀角、香附、硃砂、訶子、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蓽撥、蘇合香油、燻陸香、冰片芳香開竅,繼用四七湯[備註]四七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引《簡易方法》):蘇葉、制半夏、厚朴、茯苓、生薑、大棗加陳膽星、鬱金、菖蒲、遠志之類,以化痰行氣。如見不寐易驚,躁煩不安,舌紅苔黃,脈滑數等證,系痰氣鬱而化熱,痰熱交蒸,上擾心神所致,宜清熱化痰,可用溫膽湯[備註]溫膽湯(《備急千金要方》):半夏、橘皮、甘草、枳實、竹茹、生薑、茯苓加黃連合白金丸[備註]白金丸(驗方):白礬、鬱金。神昏志亂者,用至寶丹[備註]至寶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硃砂、麝香、安息香、金銀箔、犀角、牛黃、琥珀、雄黃、玳瑁、龍腦以清心開竅,如逐漸出現高聲吵嚷,動手毀物,則爲火盛欲狂之徵,當從狂證論治。[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痰氣鬱結型癲證的鍼灸治療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選穴:以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穴和背俞穴爲主。取肝俞、太沖、脾俞、豐隆、心俞、神門。

隨證配穴:妄見者,加睛明。妄聞者,加聽宮。悲泣者,加太淵。

刺灸方法:針用平補平瀉法。

方義:肝俞、太沖以疏肝解鬱。脾俞、豐隆以健脾化痰。心俞、神門以開竅醒神。

痰氣鬱結型癲證的飲食療法
推薦食材

陳皮、番茄、茉莉、萊菔、韭菜、扁豆、佛手、梨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1.佛手茶(《本草再新》):佛手5g,花茶3g,用200mL開水泡飲,衝飲至味淡。

2.磁石鎮眩肚湯(《百病食療偏方1100》):取豬肚1個洗淨,再取磁石、牡蠣各100g,打碎,茯苓100g,石茸蒲60g,一同用紗布包好,放入豬肚中,上鍋加水適量,加蔥、姜、鹽、黃酒各少許,用文火燉煮3小時,去紗布包即可。每次200g,每日:1~2次,喫肉喝湯。

3.橘皮粥(《調疾飲食辯》):橘皮20g,粳米60g。橘皮煎汁去渣,與粳米共煮。或單以粳米煮粥,待粥成時加入橘皮末3g,煮至粥成。空腹食用,每日1~2次,5天爲1個療程。

氣虛痰結

癲病·氣虛痰結證(depressive psychosis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and phlegm binding[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陽氣不足,痰濁內結,以精神抑鬱,淡漠少語,甚則目瞪若呆,妄聞妄見,面色萎黃,便溏溲清,舌淡體胖,苔白膩,脈滑或弱等爲常見症的癲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

精神抑鬱,淡漠少語,甚則目瞪若呆,妄聞妄見,面色萎黃,便溏溲清,舌淡,舌體胖,苔白膩,脈滑或弱[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證候分析

脾虛痰結,心竅被蒙,故見上述神志失常之症。脾氣虧虛,故見面色萎黃、便溏溲清。舌淡胖、苔白膩、脈滑或脈弱,均爲氣虛痰結之象。[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治法

益氣健脾,滌痰開竅[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氣虛痰結型癲證的鍼灸治療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穴和背俞穴爲主。取脾俞、豐隆、足三裏、神門、心俞。

隨證配穴:不思飲食者,加下脘、內關。

刺灸方法:針用平補平瀉法。

方義:脾俞、豐隆、足三裏健脾益氣以化痰濁。心俞、神門可開竅醒神。

心脾兩虛

癲病·心脾兩虛證(depressive psychosis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heart and spleen[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心脾陽氣不足,以神志恍惚,言語錯亂,心悸易驚,善悲欲哭,夜寐不安,食少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爲常見症的癲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

神思恍惚,魂夢顛倒,心悸易驚,善悲欲哭,肢體睏乏,飲食衰少,言語無序,面色蒼白,舌色淡,苔薄白,脈細無力[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證候分析

脾失健運,生化乏源,心神失養[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癲病日久,心血內虧,心神失養,故見心悸易驚,神思恍惚,善悲哭等證。血少氣衰,脾失健運,放飲食量少,肢體乏力。舌色淡,脈細無力,均爲心脾兩虧,氣血俱衰之徵。[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治法

健脾養心,益氣安神[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健脾養心,解鬱安神[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心脾兩虛型癲證的方藥治療

以養心湯[備註]養心湯(《證治準繩》):黃芪、茯苓、茯神、當歸、川芎、炙甘草、半夏曲、柏子仁、酸棗仁、遠志、五味子、人蔘、肉桂爲主方。方中人蔘、黃芪、甘草補脾氣;川芎、當歸養心血;茯苓、遠志、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寧心神;更有肉桂引藥入心,以奏養心安神之功。亦可與甘麥大棗湯[備註]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方論》):甘草、淮小麥、大棗合用。方中甘草甘以緩急,淮小麥、大棗養心潤燥,爲治療癲證悲傷欲哭,精神恍惚之常用良方。[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心脾兩虛型癲證的鍼灸治療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選穴:以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穴和背俞穴爲主。取心俞、脾俞、神門、三陰交、足三裏。

隨證配穴:自汗短氣者,加大椎、內關。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並加灸。

方義:脾俞、三陰交、足三裏可健脾益氣。心俞、神門以養心安神。

心脾兩虛型癲證的飲食療法
推薦食材

燕麥、龍眼、蓮子、糙米、綠豆、藕、山藥、百合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1.甘麥大棗茶(《金匱要略》):炙甘草10g,小麥30g,大棗10枚,3味加水煎煮2次,去渣取液,合併藥液即成。代茶飲。

2.琥珀豬心湯(《百病中醫藥膳療法》):豬心1個,琥珀粉5g,黨蔘粉5g。將豬心心腔的血液洗淨,放入琥珀粉、黨蔘粉,於砂鍋內加水文火燉煮,經調味,食肉喝湯。隔天一次,連服數劑。

3.肉豆蔻蓮子粥(《仁齋直指方》):肉豆蔻5g,蓮子60g,大米適量。洗淨後,故入砂鍋內,加適量水煮粥,粥熟後加少許食用鹽調味即可。作早、晚餐服食。

氣陰兩虛

癲病·氣陰兩虛證(depressive psychosis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元氣不足,陰津虧損,以久治不愈,神志恍惚,多言善驚,心煩易怒,躁擾不寐,面紅形瘦,口乾舌燥,舌紅,少苔或無苔,脈沉細而數等爲常見症的癲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陰虛火旺

癲病·陰虛火旺證(depressive psychosis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陰精虧損,虛火亢旺,以神志恍惚,多言善驚,心煩易躁,不寐,形瘦面紅,口乾,舌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癲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

神志恍惚,多言善驚,心煩易躁,不寐,形瘦面紅,口乾,舌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證候分析

思慮過度或五志過極,耗傷心血;或狂病日久,耗氣傷陰,陰虛火旺,上擾心神發爲癲病,故見神志恍惚、多言善驚、心煩易躁、不寐等症。耗氣傷陰,虛火上炎,故形瘦面紅、口乾。舌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均爲陰虛火旺之象。[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治法

滋陰降火,安神定志[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陰虛火旺型癲證的鍼灸治療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選穴:以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穴爲主。取腎俞、太溪、心俞、大陵、三陰交。

隨證配穴:心悸者,加神門。

刺灸方法:針用補瀉兼施。

方義:補腎俞、太溪以滋腎陰。補心俞以安神定志。瀉大陵以清降心火。三陰交平補平瀉助上穴滋陰降火。

狂證

狂是因七情化火,煎熬津液爲痰,痰熱壅盛,迷塞心竅所致。以精神亢奮、躁擾喧狂不寧、毀物打罵、動而多怒爲特徵,多見於青少年[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痰火上擾/痰火擾神

狂病·痰火擾神證(manic psychosis with syndrome of phlegm-fire disturbing spirit[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火熱與痰濁交結,閉擾心神,以發病初性情急躁,頭痛失眠,兩目怒視,面紅目赤,突發狂亂無知,罵詈號叫,不避親疏,毀物傷人,氣力愈常,不食不眠,舌紅絳,苔多黃膩或黃燥而垢,脈弦大滑等爲常見症的狂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

病起急驟,平素性情急躁,頭痛失眠,兩目怒視,面紅目赤,突然狂亂無知,逾垣上屋,罵詈叫號,不避親疏,或毀物傷人,氣力逾常,或哭笑無常,登高而歌,棄衣而走,不食不眠。舌質紅絳,苔多黃膩,脈象弦大滑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證候分析

五志化火,煉液化痰,上擾清竅,擾亂心神[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暴怒傷肝,肝火暴張,鼓動陽明痰熱,上擾神明,故性情急躁,頭痛失眠。蒙閉清竅,則狂亂無知,罵詈不避親疏。四肢爲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氣力逾常。肝火暴盛,上擾清竅,故頭痛,面紅,目赤。舌絳苔黃,脈弦大滑數,均屬痰火壅盛,陽氣獨盛之象。火屬陽,陽主動,故發病急劇,狂暴不休。[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治法

鎮心滌痰,瀉肝清火[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痰火上擾型狂證的方藥治療

[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以生鐵落飲[備註]生鐵落飲(《醫學心悟》);天冬、麥冬、貝母、膽星、橘紅、遠志、石菖蒲、連翹、茯苓、茯神、玄蔘、鉤藤、丹蔘、辰砂、生鐵落爲主方。方中生鐵落重鎮降逆,膽星、貝母、橘紅等清滌痰濁;菖蒲、遠志、茯神、辰砂宣竅安神;二冬、玄蔘、連翹養陰清熱。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黃膩甚者同時用礞石滾痰丸[備註]礞石滾痰丸(《養生主論》):青礞石、沉香、大黃、黃芩、朴硝瀉火逐痰,再用安官牛黃丸[備註]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牛黃、鬱金、犀角、黃連、硃砂、冰片、珍珠、山梔、雄黃、黃芩、麝香、金箔衣清心開竅。脈弦實,肝膽火盛者,可用當歸龍薈丸[備註]當歸龍薈丸(《宣明論方》):當歸、龍膽草、梔子、黃連、黃芩、黃柏、大黃、青黛、蘆薈、木香、麝香瀉肝清火。

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牛黃、鬱金、犀角、黃連、硃砂、冰片、珍珠、山梔、雄黃、黃芩、麝香、金箔衣

如屬陽明熱盛,大便祕結,舌苔黃糙,脈實大者,可用加減承氣湯[備註]加減承氣湯(驗方):大黃、風化硝、枳實、礞石、皁角、豬膽汁、醋以盪滌穢濁,清泄胃腸實火。煩渴引飲,則加石膏、知母以清熱。甚者酌用龍虎丸[備註]龍虎丸(驗方):牛黃、巴豆霜、辰砂、砒石以劫奪痰火。但本方服後,往往吐瀉交作,只可暫用,不可多服,以免損傷腸胃。如神志較清,痰熱未盡,心煩不寐者,可用溫膽湯[備註]溫膽湯(《備急千金要方》):半夏、橘皮、甘草、枳實、竹茹、生薑、茯苓合硃砂安神丸[備註]硃砂安神丸(《醫學發明》):黃連、硃砂、生地黃、歸身、炙甘草,以化痰安神。若火勢漸衰而痰濁留戀,神志不清,其狀如癲,即可按癲證論治。

痰火上擾型狂證的鍼灸治療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選穴:以督脈、足厥陰肝經穴爲主。取水溝、太沖、勞宮、豐隆、上脘。

隨證配穴:便祕者,加支溝、天樞。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水溝、勞宮開竅醒神。豐隆、上脘清化痰熱。太沖清瀉肝膽之熱。

痰火上擾型狂證的飲食療法
推薦食材

竹瀝、菊花、粳米、荸薺、菠菜、芹菜、茼蒿、銀耳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1.竹瀝茶(《家庭實用藥茶》):鮮橘皮30g,鮮竹瀝30mL。將鮮橘皮切成細絲,放入茶杯內,用沸水沖泡後去渣取汁,兌入竹瀝,代茶飲用。

2.草決明海帶湯(《飲食療法》):海帶20g,草決明10g,加清水2碗,煮至1碗,去渣飲湯。

3.竹葉瓜萎粥(《中華臨牀藥膳食療學》):將瓜蔞20g置砂鍋中,加入清水500mL,加熱煮沸,沸後20分鐘加入淡竹葉30g,繼續煎煮5分鐘,去渣取汁,用藥汁煮粳米100g成粥,放入適量砂糖即成,冷卻後頓服。

痰熱瘀結

狂病·痰熱瘀結證(manic psychosis with syndrome of binding of phlegm-heat and static blood[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痰濁熱瘀,內結心神,以癲狂日久不愈,面色晦滯而穢,情緒躁擾,言語錯亂,行爲怪異,妄見妄聞,妄思離奇,頭痛心悸,舌紫暗,有瘀斑,少苔或薄黃苔幹,脈弦細或細澀等爲常見症的狂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

日久不愈,面色晦滯而穢,情緒躁擾不安,多言無序,惱怒不休,甚至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妄見妄聞,妄恩離奇,頭痛,心悸而煩,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苔黃膩,脈滑或澀[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證候分析

氣鬱痰結,血氣凝滯,痰熱互結,神竅被擾[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治法

豁痰化瘀,調暢氣血[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飲食療法
推薦食材

高粱米、萊菔、絲瓜、冬瓜、平菇、桃子、山楂、獼猴桃、白蘿蔔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1.葛根丹蔘茶(《食物中藥與便方》):葛根15g,丹蔘18g,茯苓9g,甘草6g,上四味藥加至10倍量,研成粗末,每次取40g,放保溫瓶中,衝入半瓶沸水,加蓋燜20分鐘即可,代茶飲用。

2.海蜇荸薺湯(《家庭食療手冊》):將陳海蜇200g開水洗淨去雜質,切成小塊,荸薺200g洗淨,切片,放砂鍋內煮湯三杯,頻頻飲服。

3.橘子羹(《常見慢性病自然療法》):橘子100g,剝皮、去核,切丁備用;砂鍋加水適量,放入白糖煮沸,加入橘丁、山楂糕丁50g,糖桂花適量,稍煮片刻即可。

火盛傷陰

狂病·火盛傷陰證(manic psychosis with syndrome of blazing fire injuring yin[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火熱熾盛,耗傷陰精,以狂躁日久,病勢較緩,時而煩躁不安,時而多言善驚,恐懼不安,形瘦面紅,心煩不寐,口乾脣紅,舌紅,無苔,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狂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

狂病日久其勢漸減,時作時止,且有精神疲憊之象,多言善驚,情緒焦慮,時而煩躁不眠,五心煩熱,形瘦面紅,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證候分析

久病傷陰,氣陰兩傷,虛火旺盛,擾亂心神[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狂久不已,耗氣傷陰,氣不足則狂勢漸減,精神疲憊。陰不足則不能制心火,虛火上炎,故見煩躁、形瘦、面紅、舌紅。心神失養又爲虛火所擾,故多言善驚。脈細數,亦爲陰虛有熱之象。[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治法

滋陰降火,安神定志[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火盛傷陰型狂證的方藥治療

[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128.

二陰煎[備註]二陰煎(《景嶽全書》):生地黃、麥冬、棗仁、生甘草、玄草、茯苓、黃連、木通、燈心、竹葉。方中生地、麥冬、玄蔘養陰清熱;黃連、木通、竹葉、燈芯泄熱清心安神;茯神、酸棗仁、甘草養心安神。亦可合用《備急千金要方》定志丸[備註]定志丸(《備急千金要方》):黨蔘、茯神、石菖蒲、遠志、甘草湯泡,一方有茯苓、白朮、麥冬以資調理。

此外癲狂二證常有瘀血內阻,除上述癲狂的相應表現外還有:面色晦滯,舌質紫黯,舌下脈絡瘀阻,脈象沉澀。治療應予活血化瘀法,方用血府逐瘀湯[備註]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當歸、生地黃、桃仁、紅花、枳殼、赤芍藥、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或癲狂夢醒湯[備註]癲狂夢醒湯(《醫林改錯》):桃仁、柴胡、香附、木通、赤芍藥、半夏、大腹皮、青皮、陳皮、桑白皮、蘇子、甘草加減。可選用當歸、赤芍、桃仁、紅花、川芎、柴胡等藥。

火盛傷陰型狂證的鍼灸治療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選穴:以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穴爲主。取神門、大鐘、大陵、三陰交。

隨證配穴:若苔膩、脈滑屬痰熱未清者,加豐隆、上脘。

刺灸方法:針用平補平瀉法。

方義:神門、大陵爲心經、心包經原穴,可醒神開竅、寧心定志。三陰交、大鐘滋陰降火。

火盛傷陰型狂證的飲食療法
推薦食材

酸棗仁、麥冬、白苣、冬瓜、蘆筍、百合、茭白、西瓜、蘋果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0-53.

1.石膏烏梅飲(《外臺祕要》):將生石膏150g打碎,用紗布包裹,與烏梅20枚同煎,去渣取汁,調入適量白蜜,代茶頻飲。

2.酒燉鰻魚湯(《太平聖惠方》):將鰻魚500g去鰓和內臟,洗淨後放入鍋中,加入黃酒500mL、水適量;將鍋置旺火上燒沸後,改成小火燉熬至肉爛熟即可。佐餐服食,食用時,拌入適量食鹽和醋。

3.地黃棗仁粥(《衛生易簡方》):酸棗仁30g,研細,水煎取汁100mL;生地黃30g,水煎取汁100mL;粳米100g洗淨煮粥,粥成加入藥汁,稍煮片刻,早、晚分服。

氣血瘀滯

狂病·氣血瘀滯證(manic psychosis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氣滯血瘀,閉阻心神,以躁擾不安,惱怒多言,甚則登高而歌,或妄聞妄見,面色暗滯,胸脅滿悶,頭痛心悸,舌紫暗有瘀斑,脈弦數或細澀等爲常見症的狂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

躁擾不安,惱怒多言,甚則登高而歌,或妄聞妄見,面色暗滯,胸脅滿悶,頭痛心悸,舌紫黯有瘀斑,脈弦數或細澀。[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證候分析

氣血凝滯,使腦氣與臟腑之氣不相接續,以致瘀血痹阻清竅,神明逆亂,故見惱怒多言、登高而歌,或妄聞妄見等精神失常諸症。面色暗滯、胸脅滿悶、頭痛心悸和舌脈,均爲氣血瘀滯之象。[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治法

活血化瘀,通竅醒神[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氣血瘀滯型狂證的鍼灸治療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選穴:以督脈、手少陰心經穴爲主。取水溝、神門、大陵、合谷、太沖、血海、膈俞。

隨證配穴:頭痛者,加上星、頭維、太陽、後頂。心悸者,加內關。妄聞妄見者,加聽宮、睛明。

刺灸方法:針用平補平瀉法。

方義:水溝醒神開竅,神門、大陵醒神定志。合谷、太沖清腑瀉肝,鎮靜安神。血海、膈俞以活血化瘀。

瘀血阻竅

狂病·瘀血阻竅證(manic psychosis with syndrome of static blood blocking orifices[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瘀血內停,閉阻清竅,以少寐易驚,疑慮叢生,妄見妄聞,言語支離,面色晦暗,舌青紫,或有瘀斑,苔薄滑,脈小弦或細澀等爲常見症的狂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肝火發狂

狂病·肝火發狂證(manic psychosis due to liver fir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素體肝鬱,久鬱生火,以胃脘疼痛,漸至狂妄無知,親疏不識,脈弦細而數等爲常見症的狂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陰虛火旺

狂病·陰虛火旺證(manic psychosis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陰精虧損,虛火亢旺,以情緒焦慮、緊張,時而躁狂,煩躁不眠,精神疲憊,形瘦面紅,心悸健忘,五心煩熱,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狂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心腎不交

狂病·心腎不交證(manic psychosis with syndrome of incoordination between heart and kidney[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心腎陰虛,水火失調,以狂病久延,時作時止,勢已輕瘥,妄言妄爲,呼之已能自制,寢不安寐,煩惋焦躁,口乾便難,舌尖紅,有剝裂,無苔,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狂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陰狂

陰狂(yin manic psychosis[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飲食積寒,內寒外熱,以語言狂亂,肩背胸脅癍出,肌表雖熱,以手按之,須臾冷透如水,脈極沉細等爲常見症的狂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陽狂

陽狂(yang manic psychosis[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盛陽內結於胃腸,以初發病時,語言聲怒反常,飲食數倍於常,怒狂,罵詈不避親疏,服飾臨喪,或哭或歌,或以刃傷人,不言如啞,言即如狂等爲常見症的狂病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癲狂的其他療法

鍼灸對症治療

癲證取神門、心俞、人中、大陵、三陰交、豐隆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幻視加睛明;幻聽加聽宮;悲泣加意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狂證以取勞宮、水溝、上脘、神門、大鐘、風府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熱盛加大椎、十二井(刺血);狂怒加太沖、大椎、支溝[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

癲證的耳針療法

耳針  心、皮質下、腎、枕、額、神門。每次選用3~4穴,留針30min,輕度或中度刺激。[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電針療法

癲證
方一

百會、水溝、通裏、豐隆。針後在四肢穴位通以脈衝電流15~30min。用斷續波強刺激[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方二

百會、水溝;大椎、風府[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兩組穴交替使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針後通以脈衝電流15~20分鐘[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用斷續波作時間較短的強刺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每日或隔日1次[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

狂證
方一

①水溝、百會;②大椎、風府。每次選用1組穴,針後通以脈衝電流10~20min,用連續波作時間較長的強刺激。[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5-88.

方二

百會、水溝;大椎、風府[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兩組穴交替使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針後通以脈衝電流15~20分鐘[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用連續波作時間較長的強刺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每日或隔日1次[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

狂證的穴位注射法

取心俞、巨闕、間使、足三裏、三陰交等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用25~50毫克氯丙嗪注射液,每日注射1次,每次選1~2穴,交替使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

醫案

鮑××,男,29歲,教師。患精神分裂症2月餘,入院後表現爲拒食,衣冠不整,不知穢潔,思維邏輯障礙,有被迫害妄想,無內省力。檢查;心肺(一),神經系統體徵(一)。經氯丙嗪、泰爾登及胰島素低血糖治療後病情好轉,但象徵性思維和強迫觀念仍存在。當時泰爾登用量每日600mg,加用耳針,取腎、皮質下、腎上腺穴,並加針陽陵泉,用疏密波,每次通電25min。5次後症狀減輕。後改用陽陵泉配百會、定神穴,10次後精神症狀基本消失。出院後隨訪半年,表現正常。(耳針研究)

張××,男,24歲,工人。患者平素性情暴躁,易惱怒,半年前因工作調動不順利,越發脾氣暴躁,常無故與人吵鬧,甚則怒罵叫吼,毀物毆人,伴有頭暈、耳鳴、失眠、便祕、口苦等症。某精神病院診爲“精神分裂症”,予氯丙嗪等藥物後情緒略能安穩,以後患者拒絕服藥,特來我門診接受鍼灸治療。檢查:眼底觀盤邊緣清,無滲出、出血,四肢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無眼顫,血壓爲15.9/10.6kPa。苔黃膩,脈弦數。選用肝俞、太沖、陽陵泉、大陵、巨闕、神門、心俞、豐隆,針用瀉法,每日針刺1次。4次後症狀減輕,加三陰交、太溪針用補法,繼針6次,諸症消失,精神正常。(石學敏鍼灸臨證集驗)

癲狂患者飲食忌宜

癲狂患者的飲食以清淡爲主,少食肥甘厚味,忌菸酒。

文獻摘錄

《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篇》:“陽明者….一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素所能也。”

《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篇》:“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醫家四要·病機約論·癲狂者審陰陽之邪並》:“癲疾始發,志意不樂,甚則精神癡呆,言語無倫,而睡於平時,乃邪開於陰也。狂疾始發,多怒不臥,甚則兇狂欲殺,目直罵詈,不識親疏,乃邪並於陽也。故經曰:‘重陰者癲。重陽者狂’。蓋癲之爲病,多因謀爲不遂而得,宜以安神定志丸治之,狂之爲病,多因痰火結聚而得,宜以生鐵落飲主之。”

《證治匯補·癲狂》:“二症之因,或大怒而動肝火,或大驚而動心火,或痰爲火升,升而不降,壅塞心竅,神明不得出入,主宰失其號令,心反爲痰火所役。一時發越,逾垣上屋,持刀殺人,裸體罵詈,不避親疏,飛奔疾走,涉水如陸,此肝氣太旺,木來乘心,名之曰狂,又謂之大癲。法當抑肝鎮心,降龍丹主之。若撫掌大笑,言出不倫,左顧右盼,如見神靈,片時正性復明,深爲赧悔,少頃態狀如故者。此膈上頑痰,氾濫洋溢,塞其道路,心爲之礙。痰少降則正性復明,痰復升則又舉發,名之曰癲。法當利肺安心,安神滾痰丸主之。”

《靈樞經》篇名·《癲狂》

《癲狂》爲《靈樞經》篇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91.。本文論述癲狂的病因、各種類型以及鍼灸治療方法,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91.。內容包括癲病的發作過程、類型、臨牀表現及治療、預後等;同時將狂病的起因,歸納爲得之於憂愁飢餓,或大驚大恐,或正氣衰少,或喜樂過度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91.。根據不同的症狀,分別介紹了適當的刺治方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9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