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俞 2017年01月17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穴位基礎信息表]大腸俞|Dachangshu|Tachangshu|Large Intestine Locus|BL25|25|V25|V25|B25|B25|BI25

大腸俞爲經穴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0.(Dàchángshù[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BL25)。代號BL25。出《脈經》。屬足太陽膀胱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0.。大腸俞是大腸的背俞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0.[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大腸爲六腑之一,俞即輸注,本穴是大腸之氣轉輸於後背的部位,故名大腸俞[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0.。大腸俞主治胃腸、腰骶、下肢等疾患:如反胃噎膈,飲食不化,腸鳴腹脹,繞臍切痛,腸澼泄痢,便祕脫肛,髒毒便血,遺尿癃淋,痛經,腰腿痛,脊強不得俯仰,腰脊疼痛,腹痛,腹脹,泄瀉,便祕,痢疾,腸鳴,痔疾,腰痛,泄痢,腰脊痛,細菌性痢疾,腸梗阻,坐骨神經痛,現代又多用大腸俞治療急慢性腸炎,闌尾炎,腰部軟組織損傷,骶髂關節炎,骶棘肌痙攣,腸炎,小兒消化不良,腸出血,遺尿,腎炎,淋病等。

大腸俞的別名

裂結窬(《醫心方》)。

出處

《脈經》:大腸俞在背第十六椎。

特異性

大腸俞爲大腸之背俞穴。

穴名解

大腸爲六腑之一,俞即輸注,本穴是大腸之氣轉輸於後背的部位,故名大腸俞[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0.

大,與小對言。腸是指人體消化器官的後半部分。蓋“大腸”即從盲腸至肛門的一段,爲六腑之一。《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載:“大腸者,傳導之府。”此處大腸指大腸本腑。大腸司傳導,主變化,體之俞,腑之應也。本穴系大腸在背之俞穴,與大腸相應,是大腸之氣轉輸、輸注之所,因而得名。[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所屬部位

腰部[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3.

大腸俞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大腸俞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0.

大腸俞位於脊柱區,第四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俯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0.

一說“除脊各寸半”(《鍼灸資生經》)。

大腸俞的位置

大腸俞的位置(圖出自《中醫大辭典》)

大腸俞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大腸俞穴在腰部的位置

大腸俞的位置

大腸俞穴在腰部的位置

大腸俞的位置

大腸俞穴在腰部的位置(肌肉)

大腸俞的位置

大腸俞穴在腰部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大腸俞穴的取法

大腸俞位於脊柱區,第四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俯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0.

俯臥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陽關(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約與髂嵴高點相平。

俯臥位,兩髂嵴高點相平處正中,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1-242.

大腸俞穴位解剖

大腸俞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有第四腰動、靜脈後支。分佈着第三腰神經的後支。皮膚由第三、四、五腰神經後支分佈。在骶棘肌和腰方肌之間,有腰動、靜脈經過。腰大肌位於脊柱腰部兩側,呈紡錘形。起於第十二胸椎、上四個腰椎體和椎間盤的側面以及全部腰椎橫突,止於股骨小轉子。腰叢的神經根位於肌質內,其分友穿行於它的內、外側和肌腹。腰大肌的前面還有輸尿管由腎門行經到盆腔。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腱膜和胸腰筋膜淺層→豎脊肌。[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0.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4、第5腰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佈;深層有第4、第5腰神經後支的肌支和相應腰動脈背側支分支分佈[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0.

布有第三腰神經的後支和第四腰動、靜脈後支[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0.

大腸俞的功效與作用

大腸俞具有理氣降逆,調和腸胃的功效。

大腸俞有疏調腸腑、理氣化滯的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0.

大腸俞爲治療大腸腑病的重要腧穴,也是治療腰部疾患的主穴[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1-242.

大腸俞位於第4腰椎旁,與大腸腑內外相應,是大腸之氣轉輸之處,大腸爲傳導之官,故可治療腸病、痔疾[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1-242.

大腸俞位於腰部,故可治療腰痛[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1-242.

大腸俞有通調大腸之功,主治大腸疾患。治腸鳴瀉痢、繞臍切痛、腰痛、腹脹、食不化、大小便難。諸症之關於大腸者,皆可取此以舒之,凡取用大、小腸俞穴,可與足陽明之太乙門互參。[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大腸俞既爲大腸之俞,其與大腸定有通感。至如陽明腑證,大腸有燥糞,甚則狂躁神亂,治法取本穴及陽關。以醫理揆之,刺陽關者瀉督脈也,刺本穴者瀉大腸也。若究之病理,大腸熱邪所以上升頭腦者,應有導致而然也。其或本穴與陽關之間,有微細橫絡,可以通督上腦也。由此觀點,再再揆之,則本經背部諸俞,俱可橫通督脈,若採用本經背部俞穴,兼取兩俞中間之督脈穴,則療效或能更大。[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大腸俞主治病證

大腸俞主治胃腸、腰骶、下肢等疾患:如反胃噎膈,飲食不化,腸鳴腹脹,繞臍切痛,腸澼泄痢,便祕脫肛,髒毒便血,遺尿癃淋,痛經,腰腿痛,脊強不得俯仰,腰脊疼痛,腹痛,腹脹,泄瀉,便祕,痢疾,腸鳴,痔疾,腰痛,泄痢,腰脊痛,細菌性痢疾,腸梗阻,坐骨神經痛,現代又多用大腸俞治療急慢性腸炎,闌尾炎,腰部軟組織損傷,骶髂關節炎,骶棘肌痙攣,腸炎,小兒消化不良,腸出血,遺尿,腎炎,淋病等。

大腸俞主治胃腸、腰骶、下肢等疾患:如反胃噎膈、飲食不化、腸鳴腹脹、繞臍切痛、腸澼泄痢、便祕脫肛、髒毒便血、遺尿癃淋、痛經、腰腿痛、脊強不得俯仰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0.

大腸俞穴主治腰脊疼痛、腹痛、腹脹、泄瀉、便祕、痢疾[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0.

大腸俞穴主治腹脹,腸鳴,泄瀉,痢疾,便祕,痔疾;腰痛[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1-242.

大腸俞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痢,便祕,腰脊痛;以及細菌性痢疾,腸梗阻,坐骨神經痛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0.

現代又多用大腸俞治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闌尾炎,腰部軟組織損傷,骶髂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0.

1. 運動系統疾病:腰痛,骶髂關節炎,骶棘肌痙攣;

2. 消化系統疾病:腸炎,痢疾,便祕,小兒消化不良;

3. 外科系統疾病:闌尾炎,腸出血;

4.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坐骨神經痛;

5.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遺尿,腎炎,淋病。

刺灸法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0.

直刺0.5~1.2寸[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0.

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脹感,可有觸電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1-242.

直刺1~1.5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0.

向下平刺2~2.5寸,透小腸俞,局部酸脹,針感可向骶髂關節放散。

注意:大腸俞深部近於腎臟,故不能深刺[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1-242.

灸法

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0.[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0.[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1-242.

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0.

艾炷灸或溫鍼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大腸俞的配伍

大腸俞配天樞,爲俞募配穴法,有培土健中,消積滯的作用,主治胃腸積滯,腸鳴腹瀉。

大腸俞配腎俞、關元,治直腸脫垂[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1-242.

大腸俞配至陽、腰陽關,有強筋骨,利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脊骶髂疼痛。

大腸俞配命門、腎俞,治腰痛[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1-242.

大腸俞配上巨虛、承山,有調腸腑清積熱的作用,主治便祕。

大腸俞配中脘、天樞、支溝、足三裏,治便祕[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1-242.

文獻摘要

《備急千金要方》:大腸俞、八髎主大小便不利。

《千金翼方》:主腸癖泄痢。

《外臺祕要》:脹滿、雷鳴,灸大腸俞百壯,三報之。

《醫學入門》:主腰脊痛,大小便難,或瀉痢。

《醫宗金鑑》:大腸俞治腰脊疼,大小便難此可通,兼治泄瀉痢疾病,先補後瀉要分明。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腰痛,腸鳴腹脹,繞臍切痛,大小便不利,洞泄食不化。

《鍼灸大成》:主脊強不得俛仰。

大腸俞研究進展

對腸道的影響

對腸黏膜病變具有改善微循環的作用,有利於止血及促進炎症的吸收[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1-242.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根據組織學與超微結構觀察結果證實,隔藥餅灸大腸俞、氣海治療實驗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顯著優於消炎藥物,提示隔藥灸大腸俞、氣海具有健脾止瀉,強壯補虛,促進潰瘍修復的作用[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1-242.

對甲皺微循環的影響

艾灸大腸俞發現微循環改善在灸後1 min出現,並可持續60 min以上,但以60 min時,微循環改善較顯著,可見甲皺微血管數增多,血流速度加快,紅細胞聚集減輕,清晰度改善等。微循環變化與腸黏膜病變的恢復具有一致性,微循環的改善有利於止血及促進炎症的吸收。[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1-242.

治療肛周疾病

針挑大腸俞治療肛周疾病19例,每次挑刺一側腧穴,3~5 d後挑刺另一側,一般挑2次即可。結果:痊癒14例,好轉5例,有效率爲100%。挑治後3個月內禁重體力勞動,不喫刺激食物。孕婦禁用。[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1-242.

治療腰肌勞損

針刺大腸俞、腎俞治療腰肌勞損137例,隨證加用腰陽關、委中,留針30 min,行鍼1次,每日針1次,12次爲一療程,期間停用其他藥物治療。結果:治癒77例,佔56.2%;好轉36例,佔26.3%;無效24例,佔17.5%。總有效率爲82.5%。[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1-242.

治療慢性結腸炎

大腸俞、天樞等埋線,治療50例,有較好療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