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臑 2015年07月11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臂臑爲經穴名(Bìnào LI14)。出《鍼灸甲乙經》。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絡之會;爲手足陽明、陽維的交會穴。臂:通指上肢;膈:上臂。穴於上臂臑外,故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7.

臂臑別名頭衝、頸衝。屬手陽明大腸經。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7寸。布有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及旋肱動、靜脈的分支和肱深動、靜脈。

標準定位

位於臂部,曲池( 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緣處[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7.

臂臑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與肩連線上,曲池上7寸。

取法

位於臂部,曲池( 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緣處[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7.

垂臂屈肘時,在肱骨外側三角肌下端。

穴位解剖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7.

臂臑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有旋肱後動、靜脈的分支,及肱深動、靜脈。分佈着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皮膚由臂外側皮神經分佈。皮下筋膜稍厚,富胃脂肪組織。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過三角肌中點。該肌由臂叢後束腋神經支配。

特異性

手陽明絡之交會穴。

功用

有通絡明目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7.

清熱明目,通經通絡。

主治病症

主要用於頸項肩臂及眼睛疾患等。如頸項拘急、頸淋巴結核、癭氣、肩臂疼痛、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瘰癧、上肢癱瘓、目疾等。爲針麻開胸常用穴之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7.

1.運動系統疾病:上肢癱瘓或疼痛,肩周炎,顱頂肌肉痙攣;

2.其它:眼病,頸淋巴結核,頭痛。

刺灸法

一般直刺0.5~1.0寸,或針尖向肩部方向斜刺0.8~1.2寸;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7.

刺法:1.直刺0.5~1寸,局部酸脹;

2.或向上斜刺1~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脹,可向整個肩部放散。

灸法:艾柱灸或溫鍼灸3~7壯,艾條溫和灸10~20分鐘。

配伍

本穴配肩髃治肩臂痛;配手五里治瘰癧;配睛明、承泣治眼病;配太陽、耳尖放血治急性結膜炎[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7.

臂臑配強間,有行氣緩筋,活絡止痛作用,主治頸項強。

臂臑配手三裏、大迎,有豁痰行瘀,溫經散結作用,主治頸部淋巴結核。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寒熱,頸癧,肩臂不可舉,臂臑俞主之。

《類經圖翼》:臂痛無力,寒熱瘰癧,頸項拘急。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