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Z 288—2017 職業性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狀體、視網膜)損傷的診斷 2017年12月27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基本信息

ICS  13.100

C 6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職業衛生標準 GBZ 288—2017《職業性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狀體、視網膜)損傷的診斷》(Diagnosis of occupational laser induced eye (comea, lens, retina) injuries)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牛育委員會於2017年05月18日發佈,自2017年11月01日起實施。

前言

本標準的第5章爲推薦性的,其餘爲強制性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根據GB/T 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負責起草單位:廣東省職業病防治院。

本標準參與起草單位:中山大學附屬眼科醫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肺科醫院(上海市職業病防治院)。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陳嘉斌、佘惜金、江嘉欣、陳青松、黃漢林、羅益文、孫道遠、嚴茂勝、郎麗。

標準正文

職業性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狀體、視網膜)損傷的診斷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職業性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狀體、視網膜)損傷的診斷和處理原則。

本標準適用於在職業活動中接觸激光引起眼(角膜、晶狀體、視網膜)損傷的診斷與處理。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於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於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於本文件。

GB/T 16180 勞動能力鑑定  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

GBZ 2.2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

3 診斷原則

有明確接觸較大劑量激光職業史,以眼(角膜、晶狀體、視網膜)損傷爲主要臨牀表現,參考工作場所輻射強度的測量和調查資料,綜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類似眼部疾病,方可診斷。

4 診斷

4.1 激光職業接觸史

工作中因事故或意外接觸激光(直射、反射或散射入眼),且激光波長和接觸時間相應的照射量或輻照度超過GBZ 2.2規定的眼直視激光束的職業接觸限值,或有激光所致眼損傷的職業流行病學資料支持。

4.2 角膜損傷

眼部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可診斷爲角膜損傷:

a) 眼部出現明顯的異物感、灼熱感,並出現劇痛、畏光流淚、眼瞼痙攣等眼部刺激症狀。裂隙燈顯微鏡下觀察見角膜上皮脫落,呈細點狀染色或有相互融合的片狀染色。

b) 眼部角膜實質層出現不同程度的點狀或片狀凝固性混濁,可伴有角膜變性壞死、潰瘍凹陷,甚至穿孔。裂隙燈顯微鏡下觀察可見邊界清楚的點狀或圓盤狀白色凝固斑,可伴有點狀或片狀熒光染色;嚴重者可見界限清楚的白色圓柱形貫穿凹陷,從上皮到內皮甚至  全層發生混濁。

4.3 晶狀體損傷(白內障)

晶狀體周邊部或前、後囊下皮質或(和)核出現灰白色或黃白色點狀或線狀、片狀、條狀、楔狀網狀、環狀、花瓣狀、盤狀等混濁,可伴有空泡。視力可減退。

4.4 視網膜損傷

眼部出現不同程度視力下降,或眼前黑影,或視物變形,或出現暗點等症狀。檢查見視網膜黃斑區中心凹反射較暗或消失,視網膜後極部可見不同程度的出血、水腫及滲出,可出現裂孔及脫離等。

5 處理原則

5.1 治療原則

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以對症治療爲主。根據臨牀類型及病情,按眼科常規處理。如晶狀體混濁所致視功能障礙影響正常生活或工作,可施白內障摘除及人工晶體植入術。

5.2 其他處理

5.2.1 角膜損傷情況較輕者應脫離激光作業或休息1 d~2 d,重者可適當延長,多能完全恢復,視力一般不受影響,痊癒後可以恢復原工作。

5.2.2 角膜損傷情況嚴重者和視網膜損傷者,應根據視功能情況,決定是否調離激光工作崗位。確診爲職業性激光性白內障者,宜調離激光作業場所,定期複查,一般每年複查一次晶狀體。

5.2.3 需進行勞動能力鑑定者,按GB/T 16180處理。

6.正確使用本標準的說明

參見附錄A。

7.眼部檢查的要求

見附錄B。

8.眼直視激光束的職業接觸限值

見附錄C。

附錄

附錄A(資料性附錄)正確使用本標準的說明

A.1 激光光譜範圍廣,波長範圍爲:200 nm≤λ≤1 mm。按光譜分類可分爲紫外激光、可見激光和紅外激光,其波長分別爲200 nm≤λ<400  nm、400 nm≤λ<780  nm和780 nm≤λ≤1 mm。紫外激光的遠紫外激光幾乎全部被角膜和結膜吸收,只損傷角膜和結膜;近紫外激光主要被晶狀體所吸收,損傷晶狀體。可見激光絕大部分透過眼屈光間質到達眼底,主要引起視網膜損傷。紅外激光的近紅外激光依據波長不同對角膜、晶狀體、視網膜和眼底均有作用;中、遠紅外激光,主要被角膜吸收,引起角膜損傷。

A.2 激光是光的特殊形式,其引起眼部損傷表現多樣,但主要部位爲角膜、晶狀體和視網膜。當損傷不只一個部位,可根據其損傷的主要部位,綜合考慮,使用本標準來進行診斷。

A.3 激光所致晶狀體損傷(白內障),其臨牀表現無特異性,與其他因素所致白內障難於鑑別,因此職業史、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特別是上崗前和在崗期間晶狀體情況,對診斷有一定參考意義。

A.4 職業性激光所致眼損傷診斷結論的表述是“職業性激光所致眼(部位)損傷(右/左/雙)”。眼睛單一部位損傷的規範表述應爲:職業性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狀體/視網膜)損傷(右/左/雙);多處損傷的則列出涉及的相應部位,例如:職業性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狀體、視網膜)損傷(右/左/雙)。

附錄B(規範性附錄)眼部檢查的要求

B.1 眼科一般要求:詳細詢問病史,使用國際視力表檢查遠近視力,遠視力不足1.0者,需要檢查矯正視力。40歲以上者不需要檢查近視力。

B.2 外眼檢查:按常規做外眼檢查,依次檢查結膜、角膜、虹膜及晶狀體。1%熒光素染色後在裂隙燈顯微鏡下仔細觀察角膜情況,記錄病變特徵;排除高眼壓情況下,用短效散瞳眼藥充分散大瞳孔,用裂隙燈顯微鏡分別檢查雙晶狀體,記錄病變特徵,並按下列格式標示病變部位及範圍(見圖B.1)。有條件的診斷單位可根據所用設備,拍出最佳圖像的晶狀體照片。

示意圖.png

圖B.1  裂隙燈顯微鏡檢查雙眼晶狀體病變部位及範圍記錄格式

B.3 眼底檢查:排除高眼壓情況下,用短效散瞳眼藥充分散大瞳孔,使用直接眼底鏡分別檢查雙眼底,記錄病變特徵。有條件的診斷單位可進行眼底照相、間接眼底鏡、視野、眼底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和眼底熒光血管造影(FFA)等檢查,以更好地瞭解視網膜損傷情況。

附錄C(規範性附錄)眼直視激光束的職業接觸限值

眼直視激光束的職業接觸限值見表C.1。

表C.1  眼直視激光束的職業接觸限值

光譜範圍

波長

nm

照射時間

照射量

J/cm2

輻照度

W/cm2

紫外線

200~308

309~314

315~400

315~400

315~400

10-9~3×104

10-9~3×104

10-9~10

10~103

103~3×104

3×10-3

6.3×10-2

0.56t1/4

1.0

1×10-3

可見光

400~700

400~700

400~700

400~700

10-9~1.2×10-5

1.2×10-5~10

10~104

104~3×104

5×10-7

2.5t3/4×10-3

1.4CB×10-2

1.4CB×10-6

紅外線

700~1050

700~1050

1050~1400

1050~1400

700~1400

10-9~1.2×10-5

1.2×10-5~103

10-9~3×10-5

3×10-5~103

104~3×104

5CA×10-7

2.5 CAt3/4×10-3

5×10-6

12.5 t3/4×10-3

4.44CA×10-4

遠紅外線

1400~106

1400~106

1400~106

10-9~10-7

10-7~10

>10

0.01

0.1

注1:引自GBZ 2.2,t爲照射時間。

注2:波長(λ)與校正因子的關係爲:波長400   nm~700 nm, CA=1;波長700   nm~1050 nm,

CA=100.002(λ-700);波長1050 nm~1400 nm, CA=5;波長400 nm~550 nm, CB=1;波長550 nm~700 nm,

CB=100.015(λ-550)。

標準全文下載

職業性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狀體、視網膜)損傷的診斷.pdf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