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治療進展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治療進展PDF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是在多種原發病和誘因作用下發生的嚴重的急性呼吸衰竭,是以非心源性肺水腫和頑固性低氧血癥爲特徵的綜合徵。目前發病機制仍不十分清楚,現普遍認爲是全身...
醫源資料庫;在線期刊;中華現代外科學雜誌;2006年第3卷第14期前列腺素E1脂微球載體制劑治療肝硬化腹水臨牀療效評價
...前各項觀察指標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組在對照組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前列腺素E1,2周後,比較兩組患者肝功、腎功和腹水消退情況。結果療程結束後,治療組中AST、ALT、BUN、Cr降低程度明顯優於對照組(P0.05),腹水消...
資料庫;在線期刊;中華現代內科學雜誌;2005年第2卷第4期E-Ring8-IsoprostanesAreAgonistsatEP2-andEP4-ProstanoidReceptorsonHumanAirwaySmoothMuscleCellsandRegulatetheReleaseofColony-StimulatingFac
...tively,inaconcentration-dependentmannerby8-iso-prostaglandin(PG)E1and8-iso-PGE2,butnotby8-iso-PGF1,8-iso-PGF2,and8-iso-PGF3.AH6809(6-isopropoxy-9-oxoxanthine-2-carboxylicacid),anEP1-/EP2-/DP-receptorblockingdrug,antagonizedtheinhibitoryeffectof8-iso-PGE1and8-iso-PGE2onGM-CSFoutputwithanaffinityconsi...
醫源資料庫;在線期刊;分子藥理學雜誌;2005年第67卷第2期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前列腺素E2和白細胞介素12、13水平變化的意義
...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患者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和白細胞介素12、13(IL-12、IL-13)水平變化的意義。該研究組用放射免疫法及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30例IPF患者(IPF組)血清及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PGE2和IL-12、IL-13的水平...
行業資訊;臨牀快報;呼吸系統相關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前列腺素E2和白細胞介素12、13水平變化的意義
...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患者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和白細胞介素12、13(IL-12、IL-13)水平變化的意義。該研究組用放射免疫法及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30例IPF患者(IPF組)血清及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PGE2和IL-12、IL-13的水平...
行業資訊;臨牀快報;呼吸系統相關類風溼關節炎患者血清及滑膜液中幾個因子的變化及意義
...,RA患者血清、滑膜液中OPG水平降低,RANKL、RANK、IL-18和PGE2水平升高,推測上述細胞因子參與RA發病過程。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非化膿性炎症爲主的人身性疾病,常伴關節外病症狀,故稱類風溼病。中華風溼...
行業資訊;臨牀快報;免疫系統嚴重創傷後全身性炎症反應綜合徵及免疫調節治療
...代表的免疫受抑狀態;另一方面表現出以全身性炎症反應綜合徵爲特徵的過度炎症反應。正是這二方面共同作用構成了創傷後機體免疫功能紊亂,誘發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症(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下面就全身性炎症反應...
合作平臺;醫學論文;外科論文;燒傷外科學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研究進展
...,現代中醫專家從以上病機出發對類風溼性關節炎進行了綜合治療並取得良效[11]。2中醫藥對RA動物模型干預治療周學平等[12]用舒關溫經沖劑和舒關通絡沖劑治療大鼠佐劑性關節炎(AA),研究證明兩沖劑不但能明顯降低IgG、IgA...
醫源資料庫;在線期刊;中華醫學研究雜誌;2008年第8卷第6期第二節 白細胞介素的檢測
...骨系統吸收可測定IL-1活性,爲骨質吸收釋放法。 2.PGE2測定法IL-1作用於下丘腦,誘導腦細胞合成前列腺素E2(PGE2),發揮致熱原作用;還能誘導原代培養或建株傳代的成纖維細胞產生PGE2,故可用放免疫技術測定PGE2藉以間接...
醫源資料庫;醫源圖書館;教材類;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甘桔湯總皁苷抗炎作用機理研究
...顯抑制炎症組織中的組胺的釋放;降低炎症滲出液中PLA2及PGE2活性或含量;降低致炎性細胞因子IL-1及TNF的活性等。結論抑制多種組織源性炎症介質,這是甘桔湯總皁苷抗炎的重要機制。關鍵詞甘桔湯總皁苷炎症PLA2PGE2IL-1TNFMechanismofga...
合作平臺;在線期刊;中華現代臨牀醫學雜誌;2004年第2卷第6B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