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熱退溫症高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甘,性平,無毒。入脾經。清熱除瘟,消癰解毒。淨咽喉,治齦舌。風溫溫毒,火丹瘡癤。可寬膨脹,能療痢血。取用其藤,通經入絡。飲用其葉,祛暑止渴。稟春氣以生,性極中和,故無禁忌。乃清...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一)清熱退溫症高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苦,性寒,無毒。入心、胃、膽、腎、大腸五經。清熱解毒,消腫涼血。除胸中火焰,散諸經血結。手少陰主藥也。諸瘡痛癢,皆屬心火,故爲瘡家要藥。連翹苦寒,多服即減食,謹之。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一)清熱退溫症高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苦,性寒,無毒。入肝、腎二經。童便浸一宿,曝。清熱、涼血。解暑熱,退潮熱,清虛熱,治癆熱。溫瘧癉瘧,早涼暮熱,熱自陰來,用之多捷。苦寒之藥,多與胃家不利。惟青蒿芬芳襲脾,宜於血...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一)清熱退溫症高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苦,性寒,無毒。入肺、腎二經。忌鐵器。肥白者佳。去毛,鹽酒炒透。清肺熱而消痰捐咳,瀉腎火而利水滑腸。肢體腫浮爲上劑,傷寒煩熱號神良。補寒水於不充,益五臟之陰氣。瀉腎家有餘之火,...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一)清熱退溫症高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辛,性寒,無毒。入肺,大腸二經。山茱萸、龍骨爲使。畏丹砂、牡丹、藜蘆。酒浸蒸熟,曝之。中枯而大者,清肺部而止嗽化痰,並理目赤疔癰。堅實而細者,瀉大腸,而除溼治痢,兼可安胎利水。...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一)清熱退溫症高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苦,性寒,無毒。入肺、三焦二經。炒透。治胸中懊,而眠臥不寧。疏臍下血滯,而小便不利。清太陰肺,輕飄而上達。瀉三焦火,屈曲而下行。梔子本非吐藥,仲景謂邪氣在上,得吐則邪出,所謂高...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原因
卷一百病之因有八∶一邪氣,二水溼,三鬼神,四蟲獸,五器物,六飲食,七藥石,八人事。前五者在身外,後三者在身內。而八綱之中,各有數目。邪氣之屬,有風日霧瘴,有寒暑。水溼之屬,有露雨,有水。鬼神之屬,有衝...
中醫古籍;研經言;卷一;清;莫枚士(三)清熱瀉火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鹹,性寒,入脾、胃二經。清熱定驚,平喘通絡。火症高燒,神昏抽搐。半身不遂,肢體麻木。風陽上擾、矇蔽頭目。此物易黴易蛀,若已黴蛀者,萬不可再用。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五)咽喉科用藥
...小腸、膀胱諸經。退熱去火、消腫利尿。咽喉紅腫疼痛,高燒難嚥,垂危,鮮者煎水,熱退春回。若兼浮腫,或歷節痹、小溲短少,口渴無苔,赤豆同煮,切勿徘徊,疔瘡丹毒,亦可消災。此草苦寒瀉火,引熱下行,但須火熱內...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頭面七竅;明;李中梓詳論俞姓咳嗽誤治致劇原因
卷中醫案武林豐樂橋華光巷俞姓者。年五十餘。患溼邪內蘊。初冬微感風寒。咳嗽氣逆。延湖南醫士治之。重用麻黃、乾薑、石膏三味。連服六七劑。而腹脹甚。改用商陸、甘遂。大戟、牽牛硬下。初服似稍寬快。久之其脹愈甚...
中醫古籍;一得集;卷中醫案;清;心禪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