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血調腸湯
卷七產後大便不通川芎(八錢)當歸(四錢)桃仁(十粒)炙甘草(五分)陳皮(四分)麻仁(炒研一錢五分)如血塊痛。加肉桂。元胡索。(各五分)水煎。食前稍熱服。氣虛汗。加人蔘黃(各一錢)汗多而渴。加人蔘。麥冬。(各一錢五分)五味子(...
中醫古籍;女科祕要;卷七產後大便不通;清;靜光禪師手陽明大腸經穴歌
...之饌;餌松食柏,亦成清腑之方。是以療飢者不在珍饈,調腸者何煩異術,能窮針裏陰陽,自獲殊常效驗。
中醫古籍;鍼灸大成;卷六手陽明經穴主治;明;楊繼洲(三)降逆和胃止痛
第三卷脾經與胃經味甘,性微寒,無毒。入胃經。又名竹二青。(颳去青皮,用第二層)疏逆氣,而嘔呃與噎膈皆平;清血熱,而吐衄與崩中鹹療。竹種最多,惟大而味甘者爲勝,必生長甫及一年者,嫩而有力。然久用能損氣。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三卷脾經與胃經;明;李中梓(三)降逆和胃止痛
第三卷脾經與胃經味甘,性平,無毒。入胃、腎二經。溫中下氣、益腎歸元。利腸胃,止呃逆。刀豆止呃,下氣歸元四字,足以盡之。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三卷脾經與胃經;明;李中梓(三)降逆和胃止痛
第三卷脾經與胃經一名天師慄、乃七葉樹之果實。味甘,性溫,無毒。入脾、肺二經。平胃通絡、理氣寬中。驅寒利膈,醫疳治蟲。脘腹脹滿、胃寒作痛。以此投之,可以見功。此子須搗碎煎服。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三卷脾經與胃經;明;李中梓(三)降逆和胃止痛
第三卷脾經與胃經味苦,性寒。入心包、胃、肝三經。乾薑爲使。畏雄、附。紅,酢淬,水飛。重可鎮虛逆,止嘔痞噫氣。寒能降虛陽,平眩暈耳鳴。吐衄崩中可用,腸風下血稱靈。《傷寒論》治汗吐下後,心下痞鞭,噫氣者,...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三卷脾經與胃經;明;李中梓和胃丸
卷第十五·補益補五臟第四主胃痛,煩噫逆,胸中氣滿,腹脅下邪氣寒壯積聚,大小便乍難,調六腑安五臟,導達腸胃,令人能食,並主女人絕產方∶大黃細辛黃連蜀椒(去目、閉口者,汗)皂莢(炙,去皮子)當歸桂心(各一...
中醫古籍;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補益補五臟第四;唐;孫思邈和胃丸
卷之三治一切氣治脾胃不和,中脘氣痞,心腹脹悶,不思飲食,嘔吐痰逆,噫氣吞酸,面色萎消瘦,腹脅刺痛,便利不調,少力嗜臥,體重節痛,及治虛勞,脾胃虛弱,飲食不痞滿,並宜服之。此藥老幼氣弱皆可常服,能溫和脾...
中醫古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之三治一切氣;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所【白朮和胃丸】
卷二脾胃治久病不能食,而臟腑或結或溏,此胃氣虛弱也。常服則和中理氣,消痰去溼,和脾胃,進飲食。厚朴(姜制)半夏(姜制。各一兩)白朮(一兩二錢)陳皮(八錢)檳榔枳實(各二錢半)上爲細末,薑汁浸,餅丸如梧...
中醫古籍;仁術便覽;卷二脾胃;明;張潔和胃飲
卷四下消導門治寒溼傷脾,霍乳吐瀉,及痰飲水氣,胃脘不清,嘔惡脹滿等證。陳皮厚朴(各一錢五分)乾薑(炮一二錢)炙甘草(一錢)此即平胃散之變方也。凡嘔吐等證,多有胃氣虛寒,一聞蒼朮之氣,亦能動嘔,故以乾薑...
中醫古籍;成方切用;卷四下消導門;清;吳儀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