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止血兼化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味甘,性寒,無毒。入肺經。涼金定喘,治吐衄並血瘀。利水通淋,祛黃膽及癰腫。茅針潰癰,茅花止血。甘寒可除內熱,性又入血消瘀,且下達州都,引熱下降,故吐血衄血者急需之。吐血有因於寒,...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明;李中梓(二)止血兼化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味甘,性平。無毒。入肝經。熟用止血,生用行血。伍五靈脂,治心腹痛。入東方血海,是其本職。利小便者,兼入州都耳。蒲黃,乃手足厥陰血分藥,能涼血散血,故血分瘀滯之痛,皆可用之。又舌脹...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明;李中梓(二)止血兼化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味苦,性微寒,無毒。入肺經。反烏頭。肺傷吐血建奇功。癰腫排膿稱要劑。性收色白,合乎秋金,入肺經以療諸熱之證,收中有散,又能排膿。癰疽潰後,不宜與苦寒藥同服。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明;李中梓(二)止血兼化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味苦,性寒,無毒。入心胞、腎二經。行血止血、消瘀通經。風痹咸宜,撲損可治。茜草忌鐵、根可染絳,但無瘀者勿用。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明;李中梓(二)止血兼化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味甘,性溫,無毒。入心、肝二經。崩中吐衄,瘀血停留。二薊性味,主療皆同,但大薊兼主癰疽也。二薊,破血之外,無他長,不能益人。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明;李中梓(二)止血兼化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味甘、微苦,性平無毒。止血,解毒。吐血下血,崩中齒衄。口瘡常發,頻餐可復。渾身疥賴,瘡溼毒,潰瘍不愈,用之洗浴。速效難期,貴在持續。此草有撥亂反正之功。頑固難愈之出血與潰瘍,常用...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明;李中梓(二)止血兼化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味苦,性微寒,無毒。入肝經。牡蠣爲使。忌同柏子仁。止吐衄來紅,定崩淋下血。歷節風疼可愈,周身溼痹能安。微寒補陰,故應止血,其治風溼者,益脾之力也。柏有數種,惟根上發枝數莖,蒙葺茂...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明;李中梓(二)止血兼化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味辛、性溫,無毒。燒紅,研細。止血以苦酒送下。消癰用豬膽調塗。磨濃點入目之飛絲。和酒治胞胎之不下。墨者,北方之色,血者,南方之色,止血者,火見水而伏也。內有鹿角膠、非紅,不可用。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明;李中梓(二)止血兼化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即烏賊骨。味鹹,性溫,無毒。入肝經。惡白芨、白蘞、附子。炙黃。止吐衄腸風、澀久虛瀉痢。外科燥膿收水,眼科去翳清煩。吐血下血,腹痛環臍,女子血枯,漏下赤白。味鹹入血,性澀能收,故有...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明;李中梓(二)止血兼化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味酸,性平,無毒。火,水飛。止吐衄如神,消瘀血爲水。血見花蕊石,即化爲水。過用損血,不可不謹。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明;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