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補陰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苦,性微寒,無毒。入肺經。惡防己,反藜蘆。補中益肺,養胃生津。整肅上熱,疏痰利咳。定心內驚煩,退皮間邪熱。氣輕力薄,非肩弘任大之品也。人蔘甘溫體重,專益肺氣,補陽而生陰。沙蔘甘...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三)補陰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又名孩兒參。味甘、微苦,性平,無毒。入脾、肺二經。益氣健脾,生津養肺。氣血不足,病後虛羸。倦怠乏力,自汗萎靡。食少心悸,口乾液虧,用以調補,能使春回。此藥力薄,須持續服用,其效始...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三)補陰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苦、甘,性涼,無毒。入肺、胃二經。滋補肺金稱善,療治虛火尤宜。能養胃以生津,除煩倦而不疲。傷寒論之竹葉石膏湯,白虎加人蔘湯,均可改用西洋參。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三)補陰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甘,性寒,無毒。入心、肝、脾、腎四經。惡貝母。忌銅、鐵、蔥、蒜、蘿蔔、諸血。產懷慶,黑而實肥者佳。涼血補陰,去瘀生新。養筋骨,益氣力。理胎產,主勞傷,通二便,消宿食。心病而掌中...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三)補陰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甘,性平,無毒。入脾經。益氣養陰,補脾潤肺。肺燥乾咳,氣餒消渴。體虛乏力,用以服食。味甘氣和,爲益脾陰之劑,土旺則溼除,故又能祛溼。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三)補陰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甘,性平,無毒。入胃、腎二經。惡巴豆。畏殭蠶。酒浸,酥拌,蒸。清胃生肌,逐皮膚虛熱。強腎益精,療腳膝痹弱。濃腸止瀉,安神定驚。益陰也,而愈傷中入胃清溼熱,故理痹證泄瀉;入腎強陰...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三)補陰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一名鱧腸。味甘、鹹,無毒。入腎經。補腎止血,黑髮烏須。其效甚宏,當及時多收之。苗如旋復,實如蓮房,斷之有汁,須臾而黑,故名墨旱蓮。或酒煎,或熬膏。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四)陰陽雙補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甘,性平,無毒。入肺、脾、肝、腎四經。蜜水拌蒸。潤肺而止嗽痰;補脾而去溼熱;養肝而理傷淚出;益腎而除腰痛莖寒。葳蕤,滋益陰精,與地黃同功;增長陽氣,與人蔘同力。潤而不滑,和而不...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四)陰陽雙補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酸、甘,性平。入肺、脾、腎三經。益氣力,強筋骨。固精氣,駐顏色。斂肺金,治久咳。此藥得效即止,不宜常用。亦陰陽雙補之品也。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四)陰陽雙補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甘、鹹,性溫,無毒。入心、腎二經。米泔洗淨,童便浸揉,色白爲度,入鉛瓶中,封固,重湯煮三時,待冷方開。補心除驚悸,滋腎理虛癆。養血益氣、寧志返老。陰陽雙補,坎氣名高。此物陳藏器...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