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痹
...痹發展而成,亦有稱爲肌痹者。脾痹的症狀:《黃帝內經素問·痹論》:“脾痹者,四支解墮,發咳嘔汁,上爲大塞。”《聖濟總錄·脾痹》:“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是爲脾痹。”《症因脈治·脾痹》:“脾痹之症,...
中醫內科學;中醫學;中醫診斷學;中醫病證名嘔汁
拼音:ǒuzhī嘔汁證名。嘔吐清水或涎汁。寒溼乘脾所致。《素問·痹論》:“脾痹者,四支解墮,發咳嘔汁,上爲大塞。”《內經吳注》卷十二:“寒氣乘之故發嘔,溼氣乘之故涌出涎汁。”詳見吐清水、吐涎沫條。
中醫證名兩氣
拼音:liǎngqì兩氣①指真氣與邪氣。《靈樞·脹論》:“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爲脹也。”②指陽氣與陰氣。《素問·痹論》:“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肌絕
拼音:jījué肌絕病狀名。指肌肉萎縮枯槁。《素問·痹論》:“淫氣肌絕,痹聚在脾。”
中醫症狀名肺痹
...痹發展而成,也有稱爲皮痹者。肺痹的症狀:《黃帝內經素問·痹論》:“肺痹者,煩滿喘而嘔。”《聖濟總錄·肺痹》:“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是爲肺痹。其候胸背痛甚,上氣,煩滿,喘而嘔是也。”《症因脈治·...
中醫內科學;中醫學;中醫診斷學;中醫病證名喘爭
拼音:chuǎnzhēng喘爭迫促交爭,升降不和。《素問·痹論》:“腸痹者,數飢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瘳
拼音:chōu瘳病癒。《素問·痹論》:“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
腸痹
...多飲而小便不利或飧泄的病證。腸痹的症狀:《黃帝內經素問·痹論》:“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腸痹的治療:治宜利尿健脾爲主。選用五苓散、吳茱萸散、木香丸等方。
中醫內科學;中醫學;中醫診斷學;中醫病證名病氣
拼音:bìngqì病氣病因學名詞。已經進入人體形成了疾病的邪氣。《素問·痹論》:“痹……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爲痹熱。”
中醫學;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病瘳
拼音:bìngchōu病瘳疾病痊癒。《素問·痹論》:“五臟有俞,六府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