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尿素酶試驗檢測幽門螺桿菌619例分析
...組病人胃潰瘍(GU)的Hp陽性率爲43.9%,十二指腸潰瘍(DU)病人的Hp陽性率爲45.1%,複合潰瘍(CO)病人Hp陽性率爲59.1%,比文獻報告的要低。雖然很多人認爲消化性潰瘍Hp感染率很高,如國外Dolley等報告,DU病人Hp感染率達98%...
醫源資料庫;醫源圖書館;教材類;中國幽門螺桿菌研究三聯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療效
...丁12周潰瘍未愈。其中胃潰瘍12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DU)24例,男28例,女8例,年齡20歲~68歲,平均35.8歲。雷尼替丁治療組(簡稱雷組)32例,胃潰瘍(GU)8例,DU24例,男22例,女10例,年齡22歲~66歲,平均38.4歲,兩組病例...
醫源資料庫;醫源圖書館;教材類;中國幽門螺桿菌研究尿嘧啶DNA糖基化酶在熒光定量PCR技術中的應用
...司);REINcolumnTM瓊脂糖DNA純化系統(華美生物工程公司);Du-530紫外分光光度計;ABIPRISMTM7700熒光定量分析儀。 1.2標本來源從上海兩家醫院收集臨牀血清或血漿標本382份,編號後-20℃保存。其中HBsAg(+)、HBeAg(+)、HBcAb(+)的...
合作平臺;在線期刊;中華實用醫藥雜誌;2004年第4卷第16期;病例報告SuppressionofRageasaBasisofSimvastatin-DependentPlaqueStabilizationinType2Diabetes
【摘要】Objective-Receptorfor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s(AGEs)(RAGE)playsacentralroleintheprocessofplaqueruptureindiabeticpatients.Recently,ithasbeenreportedthatRAGEmaybedownregulatedbyimprovingglycemiccontrol.Incontrast,despitebeingwellknownthatRAGEmaybeinducedinhumanvesselsinaglucose-independ...
醫源資料庫;在線期刊;動脈硬化血栓血管生物學雜誌;2006年第26卷第12期幽門螺桿菌感染陰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臨牀研究
...螺桿菌 陰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DU)是消化系統常見疾病,近年來認爲幽門螺桿菌(Hp)感染在潰瘍發病機制中有重要作用,其感染率DU71.1%~85.1%。海安李堡中心醫院從2000年8月~2006年11月共做胃鏡檢...
醫源資料庫;在線期刊;中華現代臨牀醫學雜誌;2007年第5卷第6期胃安散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療效
...組(A組)162例,其中胃潰瘍(GU)52例,十二指腸潰瘍(DU)110例;西咪替丁組(B組)162例,其中GU50例,DU112例。兩組的年齡、性別、疼痛、潰瘍持續的時間、比例等差異均無顯著性。 1.2 方法 胃安散由本院自擬中藥處...
醫源資料庫;醫源圖書館;教材類;中國幽門螺桿菌研究5.8其它--ABO血型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係
...細菌學檢查。217例胃鏡和組織學診斷爲:十二指腸潰瘍(DU)48例、胃潰瘍(GU)27例、慢性胃炎(CG)116例、複合潰瘍(CU)7例、殘胃炎(RG)5例、胃癌(Gca)14例。②血標本:上述217例患者於胃鏡檢查前抽靜脈血,此外還收集了...
醫源資料庫;醫源圖書館;教材類;中國幽門螺桿菌研究上消化道出血274例分析
...化性潰瘍(PU)78例(28.5%)佔第一位,其中十二指腸球部潰瘍(DU)52例(19%),胃潰瘍(GU)26例(9.5%),其次爲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EVB)64例如(23.4%),第三位是急性胃黏膜病變(AGML)57例(20.8%),胃癌23例(8.4%)佔第四位,慢性胃炎17例(6.6%)佔第五位...
醫源資料庫;在線期刊;中華現代內科學雜誌;2010年第7卷第3期幽門螺桿菌與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關係
...部經病理組織學確定。對胃潰瘍(GU)和十二指腸潰瘍(DU)則經胃鏡並結合病理組織學確定診斷。 2結果 在所觀察的352例中,CSG247例,其中Hp陽性152例,檢出率爲61.5%。CAG15例,其中Hp陽性12例,檢出率爲80.0%。DU68例,其中...
醫源資料庫;醫源圖書館;教材類;中國幽門螺桿菌研究法莫替丁和慶大黴素預防消化性潰瘍復發的療效觀察
...本癒合的162例作爲觀察對象,162例中十二指腸球部潰瘍(DU)91例,胃潰瘍(GU)71例。將162例PU隨機分爲兩組,A組(近期維持組)82例和B組(較長時間維持組)80例,兩組病例年齡和病程大致相仿。 1.2方法A組用法莫替丁20mg,...
合作平臺;在線期刊;中華現代臨牀醫學雜誌;2005年第3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