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清大腸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味苦,性寒,無毒,入胃、大腸二經。得酒良。熱痢溫瘧、血痔疝瘕。癭禿瘡,鼻衄齒痛。仲景治熱痢白頭翁湯,加黃、黃連、秦皮同用。東垣雲∶“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故以此純苦之劑堅...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明;李中梓(八)清大腸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味辛,性溫,無毒。入胃、大腸二經。忌見火。降至高之氣,似石投水。疏後重之急,如驥追風,瘧疾與痰癖皆收,香港腳與殺蟲並選。足陽明爲水穀之海,手陽明爲傳導之宮。二經相爲貫輸,以運化精微者...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明;李中梓(八)清大腸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味苦,性寒,無毒。入肝、大腸二經。惡麥門冬。止血利腸風,除帶下五漏。味苦而濃,性沉而降,善主下焦血證,兼去溼熱。地榆,寒而下行,凡虛寒作瀉,氣虛下陷而崩帶者,法並禁之。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明;李中梓(八)清大腸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味苦、酸,性寒,無毒。入肝、大腸二經。含蕊而陳者佳。微炒。止便紅,除血痢,鹹藉清腸之力。療五痔,明眼目,皆資滌熱之功。炒香頻嚼。能治失音。子∶名槐角,用頗相同,兼行血而降氣,亦催生而...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明;李中梓(八)清大腸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味苦,性平。入胃,大腸二經。炒用。降逆定痛、涼血止血。反胃吐食、腹疼不歇。腸風痔漏,脫肛肛裂。五色痢疾、疝氣陰蝕。鼻衄鼻息,爲末裹塞。炒時須以滑石粉燙之。配合胡黃連、炮山甲、槐米、名...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明;李中梓(八)清大腸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見食療)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明;李中梓腸
卷第三·本草中人獸部主遺溺,小便數不禁。
中醫古籍;千金翼方;卷第三·本草中人獸部;唐;孫思邈腸下利
卷第二諸疾通用藥赤石脂(大溫)龍骨(平微寒)牡蠣(平微寒)乾薑(溫大熱)黃連(寒微寒)黃芩(平微雲實(溫)礬石(寒)阿膠(平微溫)艾葉(微溫)陟釐(音離)(大溫)硫黃(大熱)烏梅(平)石(溫)柏葉(
中醫古籍;太平聖惠方;卷第二諸疾通用藥;宋;王懷隱;陳昭遇腸紅方
卷下附錄經驗祕方用棉花核、槐花米,各炒黑,等分,再用烏梅水、陳酒跌丸。每日用烏梅水送下,每服三錢即止。又方以木耳四兩,洗潔淨,入豬大腸煮爛。以此下飯,喫完即愈。
中醫古籍;奇方類編;卷下附錄經驗祕方;清;吳世昌金瘡腸出
...,煮取四升,綿濾取汁,待極冷,令病患臥席上含汁之,腸漸入,其背,並勿令病患知。及多人見、旁人語,即腸不入也,乃抬席四角,輕搖使腸自入。十日中,但略食美物,慎勿驚動,即殺人。(劉涓子鬼遺方)
中醫古籍;奇方類編;奇疾方;清;吳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