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暑利溼退熱
第一卷·通治部分發散藥、退熱藥味甘,性平。入脾、胃二經。利溼解熱。襲受暑溼,脘悶蒸熱。得汗不解,午後加熾,肢體酸沉,溲少便澀。此物具通達宣利之能,故可分利溼熱,清達表邪,纏綿之患,用之有益。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發散藥、退熱藥;明;李中梓(四)解肌
第一卷·通治部分發散藥、退熱藥味甘、性平,無毒。入肝經。散鬱火,解肌熱。生津液,止消渴。頭痛乾嘔,泄瀉下痢。生用能墮胎,蒸熟化酒毒。跡其治驗,皆在陽明一經。止痢者,升舉之功;散鬱者,火鬱則發之義也。東...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發散藥、退熱藥;明;李中梓(六)治發作有時之寒熱
第一卷·通治部分發散藥、退熱藥味辛,性溫。入胃經。破瘴癘之瘧,消痰食之愆。氣猛而濁,故前人以仲由未見孔子時氣象比之。瘧不由於嵐瘴,氣不實,邪不盛者並忌。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發散藥、退熱藥;明;李中梓(六)治發作有時之寒熱
第一卷·通治部分發散藥、退熱藥味辛、苦,性寒,有毒。入肝經。酒炒透。療痰飲有靈,截瘧疾必效。常山去老痰積飲,爲瘧家要藥。必須好酒久炒令透,不爾使人吐也。常山猛烈,施之強壯者多效。若稍稍挾虛,不可輕入。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發散藥、退熱藥;明;李中梓(一)清熱退溫症高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甘,性平,無毒。入脾經。清熱除瘟,消癰解毒。淨咽喉,治齦舌。風溫溫毒,火丹瘡癤。可寬膨脹,能療痢血。取用其藤,通經入絡。飲用其葉,祛暑止渴。稟春氣以生,性極中和,故無禁忌。乃清...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一)清熱退溫症高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苦,性寒,無毒。入心、胃、膽、腎、大腸五經。清熱解毒,消腫涼血。除胸中火焰,散諸經血結。手少陰主藥也。諸瘡痛癢,皆屬心火,故爲瘡家要藥。連翹苦寒,多服即減食,謹之。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一)清熱退溫症高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苦,性寒,無毒。入肝、腎二經。童便浸一宿,曝。清熱、涼血。解暑熱,退潮熱,清虛熱,治癆熱。溫瘧癉瘧,早涼暮熱,熱自陰來,用之多捷。苦寒之藥,多與胃家不利。惟青蒿芬芳襲脾,宜於血...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二)清熱涼血、退骨蒸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甘,性寒,無毒。入腎經。治在表無定之風邪,主傳屍有汗之骨蒸。清血熱,退低燒。熱淫於內,瀉以甘寒,退熱除蒸,目宜爾也。又去風邪者,肝腎同治也。肝有熱則風自內生,熱退則風息,此與外...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二)清熱涼血、退骨蒸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鹹,性寒,無毒。入肝經。惡礬。酒浸一宿,炙黃。解骨間蒸熱,消心腹症瘕。婦人漏下五色,小兒脅下堅疼。鱉色青,主治皆肝證。龜色黑,主治皆腎證。同歸補陰,實有分別。龜甲以自敗者爲佳。...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三)清熱瀉火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辛、鹹,性寒。入胃、腎二經。降火,清熱。治天行火症,止躁狂出血,口乾齒衄,丹投紫雪。此藥與石膏相仿,但能入腎,故降火之力更着,能直達下焦。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