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清熱解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苦、甘,性平,無毒。入心、肝二經。人蔘爲使。惡龍骨、龍膽、地黃、常山、蜚蠊。畏牛膝、乾漆。清心主之煩,熱狂邪祟俱消,攝肝臟之魂,驚癇健忘同療。利痰氣而無滯,入筋骨以搜風。東垣曰...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五)清熱解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甘,性寒,無毒。入心、肝二經。解毒清熱,鎮心平肝。熱病傳裏,五內灼燔。神昏譫語,煩躁不安。能救客忤,可止驚癇。局方至寶丹中用之,乃救急之良劑也。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五)清熱解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苦,性寒,有毒。入肝經。去皮毛,銼,焙。殺蟲解毒,化哽破症。產後崩淋,金瘡鼻血。有毒而能解毒,去瘀而能生新,然古方中不恆用之,別名管仲,豈音相類耶,抑爲其有雜霸之氣耶?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五)清熱解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酸,性寒,無毒。入心、大腸二經。清利溼熱,解毒散血。內服治痢,又療瘡癤,禳解疫癘,通利關節。外敷消腫,疔癰流火,蜂螫劇疼,塗之緩和。唐寶經驗方雲∶“六月六日採馬齒莧曬乾,元旦煮...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一)補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甘,性平,無毒。入脾、肺二經。補中益氣,脾肺均宜。健脾運而中宮不燥。滋胃陰而胸膈不泥。潤肺而不犯寒涼、養血而不偏滋膩。中氣微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體倦易疲。鼓午清陽,常服有濟...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一)補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甘,性微溫,無毒。入肺、脾二經。茯苓爲使。惡龜甲、白蘚皮。嫩綠色者佳。蜜炙透。補肺氣,而實皮毛,斂汗託瘡,解渴定喘。益胃氣,而去膚熱,止瀉生肌,補虛治癆。風癩急需,痘瘍莫缺。種...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二)補陽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甘,性熱,有毒。蛇牀爲使。惡牡丹、牡蒙。畏紫石英。忌羊血。反人蔘、白朮。入銀器、煮水,減即添煮,三日夜,色變黃白,換水再煮,色清不變,毒去盡矣。水飛過,再研半日。益精壯陽,下焦...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三)補陰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苦,性微寒,無毒。入肺經。惡防己,反藜蘆。補中益肺,養胃生津。整肅上熱,疏痰利咳。定心內驚煩,退皮間邪熱。氣輕力薄,非肩弘任大之品也。人蔘甘溫體重,專益肺氣,補陽而生陰。沙蔘甘...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三)補陰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又名孩兒參。味甘、微苦,性平,無毒。入脾、肺二經。益氣健脾,生津養肺。氣血不足,病後虛羸。倦怠乏力,自汗萎靡。食少心悸,口乾液虧,用以調補,能使春回。此藥力薄,須持續服用,其效始...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三)補陰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苦、甘,性涼,無毒。入肺、胃二經。滋補肺金稱善,療治虛火尤宜。能養胃以生津,除煩倦而不疲。傷寒論之竹葉石膏湯,白虎加人蔘湯,均可改用西洋參。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