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熱退溫症高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甘,性平,無毒。入脾經。清熱除瘟,消癰解毒。淨咽喉,治齦舌。風溫溫毒,火丹瘡癤。可寬膨脹,能療痢血。取用其藤,通經入絡。飲用其葉,祛暑止渴。稟春氣以生,性極中和,故無禁忌。乃清...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一)清熱退溫症高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苦,性寒,無毒。入心、胃、膽、腎、大腸五經。清熱解毒,消腫涼血。除胸中火焰,散諸經血結。手少陰主藥也。諸瘡痛癢,皆屬心火,故爲瘡家要藥。連翹苦寒,多服即減食,謹之。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一)清熱退溫症高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苦,性寒,無毒。入肝、腎二經。童便浸一宿,曝。清熱、涼血。解暑熱,退潮熱,清虛熱,治癆熱。溫瘧癉瘧,早涼暮熱,熱自陰來,用之多捷。苦寒之藥,多與胃家不利。惟青蒿芬芳襲脾,宜於血...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三)清熱瀉火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辛、鹹,性寒。入胃、腎二經。降火,清熱。治天行火症,止躁狂出血,口乾齒衄,丹投紫雪。此藥與石膏相仿,但能入腎,故降火之力更着,能直達下焦。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三)清熱瀉火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鹹,性寒,入脾、胃二經。清熱定驚,平喘通絡。火症高燒,神昏抽搐。半身不遂,肢體麻木。風陽上擾、矇蔽頭目。此物易黴易蛀,若已黴蛀者,萬不可再用。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五)清熱解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苦、酸、鹹,性寒,無毒。入心、胃、肝三經。升麻爲使。惡烏頭、烏喙。忌鹽。解煩熱而心寧,驚悸狂邪都掃。散風毒而肝清,目昏痰壅偕消。吐衄崩淋,投之輒止。癰疽發背,用以消除。解毒高於...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五)清熱解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甘,性寒,無毒。入心、肝二經。解毒清熱,鎮心平肝。熱病傳裏,五內灼燔。神昏譫語,煩躁不安。能救客忤,可止驚癇。局方至寶丹中用之,乃救急之良劑也。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二)清熱涼血、退骨蒸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苦、鹹,性寒,無毒。入肝、胃二經。清熱,涼血。陰虛發熱,血虛昏厥,產後煩亂,衝任須協。低燒難退,斷續不絕。丹皮、地骨、青蒿、竹葉。分別配伍、隨症而設。用之得宜,收效尚捷。白薇涼...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四)清熱燥溼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苦,性寒,無毒。入心經。龍骨、連翹爲使。惡菊花、玄蔘、芫花、白蘚皮、白殭蠶。畏款冬、牛膝。解巴豆、附子毒。忌豬肉。薑汁炒。體陰質燥,清熱除溼。瀉心除痞滿,明目理瘡瘍。痢疾腹疼,...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第四十九證·發黃歌
卷三寒溼在裏不能散。熱蓄脾中成此患。溼熱宿谷更相搏。鬱塞不消黃色綻。(巢氏雲。寒溼在裏則熱蓄於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搏。煩鬱不得消則大小不通。故身體面目皆變黃色。)頭面有汗齊頸止。渴飲水漿曾莫間...
中醫古籍;傷寒百證歌;卷三;宋;許叔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