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補陰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甘,性平,無毒。入胃、腎二經。惡巴豆。畏殭蠶。酒浸,酥拌,蒸。清胃生肌,逐皮膚虛熱。強腎益精,療腳膝痹弱。濃腸止瀉,安神定驚。益陰也,而愈傷中入胃清溼熱,故理痹證泄瀉;入腎強陰...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三)補陰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一名鱧腸。味甘、鹹,無毒。入腎經。補腎止血,黑髮烏須。其效甚宏,當及時多收之。苗如旋復,實如蓮房,斷之有汁,須臾而黑,故名墨旱蓮。或酒煎,或熬膏。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四)陰陽雙補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甘,性平,無毒。入肺、脾、肝、腎四經。蜜水拌蒸。潤肺而止嗽痰;補脾而去溼熱;養肝而理傷淚出;益腎而除腰痛莖寒。葳蕤,滋益陰精,與地黃同功;增長陽氣,與人蔘同力。潤而不滑,和而不...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四)陰陽雙補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酸、甘,性平。入肺、脾、腎三經。益氣力,強筋骨。固精氣,駐顏色。斂肺金,治久咳。此藥得效即止,不宜常用。亦陰陽雙補之品也。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四)陰陽雙補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甘、鹹,性溫,無毒。入心、腎二經。米泔洗淨,童便浸揉,色白爲度,入鉛瓶中,封固,重湯煮三時,待冷方開。補心除驚悸,滋腎理虛癆。養血益氣、寧志返老。陰陽雙補,坎氣名高。此物陳藏器...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四)陰陽雙補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苦,性溫,無毒。入心、肝、腎三經。去瘀血,補真陰。父發與雞子同煎,免嬰兒驚悸。己發與川椒共,令本體烏頭。吐血衄紅取效,腸風崩帶宜求。發者,血之餘也。故於血證多功。入罐中,鹽泥固...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五)補血藥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見女科)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五)補血藥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甘、苦,性溫,無毒。生者∶散瘀止血,消腫定痛。跌僕外傷,諸種失紅。熟品。補血和血、虛症堪用。此藥既能內服,亦可外治。活血化瘀、旅行及居家備之,可以救急。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五)補血藥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辛、澀,性偏溫,無毒。入肺、肝、脾三經。能強身止血,治過力勞傷。熱病腸紅拯救,虛人吐衄頻嘗。此草止血和血,又能補益,爲虛人血癥不可或缺之藥。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一)涼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味苦,性寒,無毒。入心、胞絡、肝三經。涼血和血,清解瘡瘍。宣發痘疹、通大小腸。治五疳以稱善,利九竅而允藏。紫草,涼而不凝,爲痘家血熱之要藥。但痘證極重脾胃,過用則有腸滑之虞。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明;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