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菌
第三卷皂莢菌pc17.bmp,有大毒。不宜食之。治有積垢作痛,泡湯飲之,令微瀉;若猶未已,再飲。多食此菌,令人恍惚。──模板卷十一
中醫古籍;滇南本草;第三卷;明;蘭茂皂莢
卷之四木部皂莢pj322.bmp味辛、鹹,氣溫,有小毒。所在各處有生,懷孟州(並屬河南)者獨勝。惡麥門一味,畏空青二參。(人蔘、苦蔘。)入足厥陰引經,宜以柏實爲使。種因有二,用亦各分。理氣疏風,長板莢須覓;治齒取...
中醫古籍;本草蒙筌;卷之四木部;明;陳嘉謨皂莢蕈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綱目》)【集解】時珍曰∶生皂莢樹上木耳也。不可食。採得焙乾備用。【氣味】辛,有毒。【主治】積垢作痛,泡湯飲之,微泄效。未已再服。又治腫毒初起,磨醋塗之,良(時珍)。【附方】新一。...
中醫古籍;本草綱目;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明;李時珍皂莢刺
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外科皮科骨傷科性、味、歸經、畏、惡詳見治痰藥皂莢條。其性銳利,直達瘡區。山甲相伍,穿透癰疽。爲癰疽、妒乳、丁腫未潰之神藥。醋熬嫩刺,塗癬有效。癰疽已潰者勿服。孕婦忌用。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外科皮科骨傷科;明;李中梓皂莢
下卷雷公雲∶凡使,須要赤膩肥並不者,然用新汲水浸一宿了,用銅刀削上粗皮,用酥反覆炙,酥盡爲度。然出捶之,去子搗篩。皂莢一兩,酥二分。
中醫古籍;雷公炮炙論;下卷;南北朝;雷學皂莢子
下卷雷公雲∶凡使,皂莢子收得,揀取圓滿堅硬不蛀者,用瓶盛,下水,於火畔煮,待泡熟,剝去硬皮一重了,取向裏白嫩肉兩片,去黃,其黃消人腎氣,將白兩片,用銅刀細切,於日中幹用。
中醫古籍;雷公炮炙論;下卷;南北朝;雷學皂莢
卷第三木之屬鹹、辛,溫,有小毒。有三種,一種豬牙皂莢,全無滋潤洗,垢不去;一種粗大長虛無潤;一種圓濃短促,皮,或酥,或蜜反覆炙粉霜、硫黃、砂。
中醫古籍;炮炙全書;卷第三木之屬;日本;稻生宣義皂莢
...宿用銅刀削上粗皮用酥反覆炙酥盡爲度取出槌之去子搗篩皂莢一兩酥二分子收得揀取圓滿堅硬不蛀者用瓶盛下水於火畔煮待炮熟剝去硬皮一重了取向裏白嫩肉兩片去黃其黃消人腎氣將白兩片用銅刀細切於日中幹用一法面裹煨去核...
中醫古籍;炮炙大法;木部;明;繆希雍皂莢刺
...能引之以排膿。又諸惡瘡癬痘毒,及屬風中之必用也。蓋皂莢氣味辛暢,而有小毒,故能引至毒處而疏散之,且能通氣導痰,又敷腫即除,搐鼻即嚏,皆
中醫古籍;藥鑑;新刻藥鑑卷之二;明;杜文燮皂莢
...之使,惡麥門冬畏空青、人蔘、苦蔘。)《本經》原文∶皂莢,味辛、鹹,溫。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生川穀。
中醫古籍;名醫別錄;下品·卷第三;魏晉;陶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