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卷之五上金石部辛熱有毒,治堅癖固冷,寒溼痹風。有蒼白數種,與砒相近,不煉傷人。
中醫古籍;藥性切用;卷之五上金石部;清;徐大椿蛤石輕黃散
卷三疥癩門蛤粉(一兩)生石膏(一兩)輕粉(五錢)黃柏(五錢)共爲末。溼疥摻之。乾疥用熟豬油磨檳榔至淡紅色。調敷。如癢少加枯礬。
中醫古籍;惠直堂經驗方;卷三疥癩門;清;陶承熹元精石
卷三諸藥法制及藥性鹹溫無毒,治小兒驚癇、硬舌。
中醫古籍;外科全生集;卷三諸藥法制及藥性;清;王洪緒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一百五十一
補遺生商陸根搗爛搽之。燥則易。
中醫古籍;外科理例;補遺;明;汪機三十一、石注候
卷之二十四注病諸候(凡三十四論)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血氣虛,爲風冷邪氣客在皮膚,折於血氣,或痛或腫,其牢強如石,故謂之石注。
中醫古籍;諸病源候論;卷之二十四注病諸候(凡三十四論);隋;巢元方二十三、石候
卷之三十四病諸候(凡三十五論)石之狀,初起兩頭如梅李核,堅實,按之強如石而寒熱,熱後潰成是也。
中醫古籍;諸病源候論;卷之三十四病諸候(凡三十五論);隋;巢元方石
卷第七味甘,平,無毒。下水,利小便。生南海中水石上。《南越志》雲∶似紫菜,色青。《臨海異物志》曰∶附石生也。海藥雲∶主風祕不通,五鬲氣,並小便不利,臍下結氣,宜煮汁飲之。胡人多用治耳疾。
中醫古籍;證類本草;卷第七;宋;唐慎微石(音必)魚
卷第二十上品味甘,平,有小毒。主瘡疥癬。出南海方∶山澗中。長一寸,背裏腹下赤。南人取之作。
中醫古籍;證類本草;卷第二十上品;宋;唐慎微石胡荽
卷第二十七寒,無毒。通鼻氣,利九竅,吐風痰。不任食,亦去翳,熟挪納鼻中,翳自落。俗名鵝不食草。以上五種(新補)見孟詵、陳藏器、蕭炳、陳士良、日華子。
中醫古籍;證類本草;卷第二十七;宋;唐慎微白肌石
卷第三十味辛,無毒。主強筋骨,止渴,不飢,陰熱不足。一名肌石,一名洞石。生廣焦國卷(音權)山青石間。
中醫古籍;證類本草;卷第三十;宋;唐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