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湯證
卷三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兩陽合病,陽盛陰虛,陽氣下陷入陰中,故自下利。太陽與陽明合病,是邪初入陽明之裏,與葛根湯辛甘發散,以從陽也,又“下者舉之”之法。太...
中醫古籍;傷寒論注;卷三;清;柯琴仲景六經辨證與內經熱病論互異
上集仲景六經辨證之法。與內經不盡相合。餘嘗深思之而不得其解。及讀程郊倩傷寒後條辨。其貶駁叔和序例內。有一段入理深譚。殊爲可採。內經雲。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着一類字。見熱病特傷寒中之一類耳。然類而不類。...
中醫古籍;傷寒尋源;上集;清;呂震名督脈穴考
...論目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人系廷孔故又言衝任與督脈同起於會陰。長強(一名氣之陰一名□骨。靈樞謂之窮骨一名骨)在脊骨端下三分。伏地取之。督脈之HT。別走任脈(針三分灸三十壯)治腸風久痔。下部疳蝕。狂病驚癇...
中醫古籍;鍼灸逢源;卷四經穴考正;清;李學川(二)釀造與調味及飲料
第四卷食療味甘,性溫,無毒。入脾經。止嗽化痰,千金方每嘉神效。脾虛腹痛,建中湯累奏奇功。瘀血熬焦和酒服,腸鳴須用水煎嘗。飴糖,雖能補脾潤肺,然過用之,反能動火生痰,凡中滿、吐逆、酒病、牙疳,鹹忌之。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四卷食療;明;李中梓(二)釀造與調味及飲料
第四卷食療味甘、性寒,無毒。入脾經。生津解渴,除咳消痰。補脾緩肝,和中潤肺。中滿者少用。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四卷食療;明;李中梓(二)釀造與調味及飲料
第四卷食療味酸,性溫,無毒。入肝經。澆紅炭而聞氣,產婦房中常起死。塗癰疽而外治,瘡科方內屢回生。消心腹之疼,症積盡破。殺魚肉之毒,日用恆宜。陳藏器曰∶“多食損筋骨、損胃、損顏色。”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四卷食療;明;李中梓(二)釀造與調味及飲料
第四卷食療味苦、甘、辛,性熱,有毒。入肺、胃二經。通血脈而破結,濃腸胃而潤肌。宣心氣以忘憂,助膽經以發怒。善行藥勢,可御風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消愁,過飲則損胃耗血,生痰動火。故沉湎無度,醉以爲常者...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四卷食療;明;李中梓治小兒吐。(宗人子與寺丞傳。)
卷第五赤曲(半兩)藿香葉(半兩)丁香(一分,不見火。如熱吐,即減丁香之半),肉豆蔻(一個,面裹,炮)上爲細末。每服一錢大段,小者半錢,煎香楠木湯調下。楠木定驚止吐,神妙不可言。
中醫古籍;洪氏集驗方;卷第五;宋;洪遵小舌生紅泡子與咽喉症不同
卷一舌部蛇牀子二兩,罐內燒煙吸入喉中,自消。
中醫古籍;驗方新編;卷一舌部;清;鮑相璈舌與鼻孔有痘
卷十小兒科痘症黃丹、老土磚,共爲細末吹之。又方∶青扣布,燒灰吹之。又方∶硼砂、檀香(燒枯)共爲末吹入。又方∶先用皁角末吹入,再用黃蠟塞鼻。又方∶柏葉煎水服。
中醫古籍;驗方新編;卷十小兒科痘症;清;鮑相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