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療傷寒汗出不歇已三四日胸中惡欲令吐者方
卷之五附昔賢治太陽病方論變法豉(三升綿裹)鹽(一兩)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蜜一升。又煮三沸。頓服一升。安臥。當吐。如不吐。更服一升。取吐爲效。琥按上論雲。汗出不歇。不歇者。邪未解也。言...
中醫古籍;傷寒論辯證廣注;卷之五附昔賢治太陽病方論變法;清;汪琥時方三首
...。)附子(一枚,重八錢,臍心作竅如皁角子大,入硃砂三錢,溼紙包煨,用一半)牡蠣(一枚漳泉二府所出者,童便遍塗,濃紙裹,米醋浸透,鹽泥固濟候幹,以炭三斤煨之)桂心(去皮)龍齒當歸(酒焙洗)石菖蒲(燒去毛...
中醫古籍;女科要旨;卷一種子;清;陳念祖三下鍋
卷第一聚珍異饌補中益氣。羊肉(一腳子,卸成事件)草果(五個)良姜(二錢)上件,同熬成湯,濾淨,用羊後腳肉丸肉彈兒,丁頭子,羊肉指甲匾食,胡椒一兩,同鹽、醋調和。
中醫古籍;飲膳正要;卷第一聚珍異饌;元;忽思慧(三)解暑利溼退熱
第一卷·通治部分發散藥、退熱藥味辛,性微溫,無毒。入脾、胃二經。忌見火。發汗解表,和中利溼。暑期感冒,無汗發熱。腹痛吐利,陽爲陰遏。治乘涼飲冷,陽氣爲陰邪所遏,以致頭疼、發熱、煩躁、口渴。吐瀉者宜用之...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發散藥、退熱藥;明;李中梓(三)解暑利溼退熱
第一卷·通治部分發散藥、退熱藥味辛,性微溫,無毒。入脾,肺二經。解暑闢濁,化溼快膈。溫中開胃,行氣止嘔。稟清和芳鬱之氣,爲脾肺達氣要藥。若陰虛火旺,胃熱作嘔,法當戒用。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發散藥、退熱藥;明;李中梓(三)解暑利溼退熱
第一卷·通治部分發散藥、退熱藥味甘,性平。入脾、胃二經。利溼解熱。襲受暑溼,脘悶蒸熱。得汗不解,午後加熾,肢體酸沉,溲少便澀。此物具通達宣利之能,故可分利溼熱,清達表邪,纏綿之患,用之有益。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發散藥、退熱藥;明;李中梓(三)清熱瀉火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辛、鹹,性寒。入胃、腎二經。降火,清熱。治天行火症,止躁狂出血,口乾齒衄,丹投紫雪。此藥與石膏相仿,但能入腎,故降火之力更着,能直達下焦。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三)清熱瀉火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鹹,性寒,入脾、胃二經。清熱定驚,平喘通絡。火症高燒,神昏抽搐。半身不遂,肢體麻木。風陽上擾、矇蔽頭目。此物易黴易蛀,若已黴蛀者,萬不可再用。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三)補陰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苦,性微寒,無毒。入肺經。惡防己,反藜蘆。補中益肺,養胃生津。整肅上熱,疏痰利咳。定心內驚煩,退皮間邪熱。氣輕力薄,非肩弘任大之品也。人蔘甘溫體重,專益肺氣,補陽而生陰。沙蔘甘...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三)補陰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又名孩兒參。味甘、微苦,性平,無毒。入脾、肺二經。益氣健脾,生津養肺。氣血不足,病後虛羸。倦怠乏力,自汗萎靡。食少心悸,口乾液虧,用以調補,能使春回。此藥力薄,須持續服用,其效始...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