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熱瀉火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辛、鹹,性寒。入胃、腎二經。降火,清熱。治天行火症,止躁狂出血,口乾齒衄,丹投紫雪。此藥與石膏相仿,但能入腎,故降火之力更着,能直達下焦。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三)清熱瀉火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鹹,性寒,入脾、胃二經。清熱定驚,平喘通絡。火症高燒,神昏抽搐。半身不遂,肢體麻木。風陽上擾、矇蔽頭目。此物易黴易蛀,若已黴蛀者,萬不可再用。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四)清熱燥溼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苦,性寒,無毒。入腎經。玄蔘爲使。惡貝母、菟絲、漏蘆,反藜蘆。泔浸一宿,蒸過曝幹。除熱祛溼,利水固齒。癰腫瘡瘍,腸下血。風癘疥癬,在所亟需。味苦性寒,純陰之品,故理溼熱有功。瘡...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五)清熱解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苦、酸、鹹,性寒,無毒。入心、胃、肝三經。升麻爲使。惡烏頭、烏喙。忌鹽。解煩熱而心寧,驚悸狂邪都掃。散風毒而肝清,目昏痰壅偕消。吐衄崩淋,投之輒止。癰疽發背,用以消除。解毒高於...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五)清熱解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苦、甘,性平,無毒。入心、肝二經。人蔘爲使。惡龍骨、龍膽、地黃、常山、蜚蠊。畏牛膝、乾漆。清心主之煩,熱狂邪祟俱消,攝肝臟之魂,驚癇健忘同療。利痰氣而無滯,入筋骨以搜風。東垣曰...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五)清熱解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甘,性寒,無毒。入心、肝二經。解毒清熱,鎮心平肝。熱病傳裏,五內灼燔。神昏譫語,煩躁不安。能救客忤,可止驚癇。局方至寶丹中用之,乃救急之良劑也。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五)清熱解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酸,性寒,無毒。入心、大腸二經。清利溼熱,解毒散血。內服治痢,又療瘡癤,禳解疫癘,通利關節。外敷消腫,疔癰流火,蜂螫劇疼,塗之緩和。唐寶經驗方雲∶“六月六日採馬齒莧曬乾,元旦煮...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一)補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甘,性平,無毒。入脾、肺二經。補中益氣,脾肺均宜。健脾運而中宮不燥。滋胃陰而胸膈不泥。潤肺而不犯寒涼、養血而不偏滋膩。中氣微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體倦易疲。鼓午清陽,常服有濟...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一)補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甘,性微溫,無毒。入肺、脾二經。茯苓爲使。惡龜甲、白蘚皮。嫩綠色者佳。蜜炙透。補肺氣,而實皮毛,斂汗託瘡,解渴定喘。益胃氣,而去膚熱,止瀉生肌,補虛治癆。風癩急需,痘瘍莫缺。種...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三)補陰
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味苦,性微寒,無毒。入肺經。惡防己,反藜蘆。補中益肺,養胃生津。整肅上熱,疏痰利咳。定心內驚煩,退皮間邪熱。氣輕力薄,非肩弘任大之品也。人蔘甘溫體重,專益肺氣,補陽而生陰。沙蔘甘...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補益藥;明;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