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
...。所謂不欲飲,屬內無邪火者。有些患者由於陰虧較甚,口中常無津液,則爲口乾,與口渴有所區別。參見口乾條。
中醫證名蛔厥
...忽痛忽止,身上乍熱乍涼,面上作赤作白,脈倏亂倏靜,口中吐沫不食者,便是蛔厥之候。”蛔厥的治療:《金匱要略·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蛔厥者,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爲髒寒,蛔上入膈,...
中醫學;中醫內科學;中醫病證名;中醫診斷學蚘厥
...忽痛忽止,身上乍熱乍涼,面上作赤作白,脈倏亂倏靜,口中吐沫不食者,便是蚘厥之候。”見於膽道蛔蟲症、蛔蟲性腸梗阻等。參見厥證、蛔厥條。
中醫病名黃連法
拼音:huángliánfǎ黃連法古代下胎毒法之一。取黃連搗碎,用水浸泡出汁,時時滴兒口中。嬰兒初生,體內蘊有胎熱,或值夏季氣候炎熱之時用之。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喉瘻
...瘻病名。係指喉間生肉色赤,層層相迭,飲食吞嚥有礙,口中出臭穢之氣的病證。《玉篇》:痿者,瘡也。《外科證治全書》卷二:“喉瘻,一名喉瘡。喉間生肉,層層相迭,漸漸腫起不前,有竅出臭氣,廢飲食。”參見喉瘡條...
中醫病名喉關癰
...紅腫疼痛,喉核常擠向前下,懸雍垂水腫、變形。講話時口中如含物,常帶鼻音。疼痛連及耳竅,咽腫如塞,吞嚥困難,飲水時常向鼻腔反流。惡寒發熱,便祕口臭等(《中醫喉科學講義》)。治療:治宜疏毒解毒,瀉熱消腫。...
中醫學;中醫耳鼻喉科學;中醫病名;中醫診斷學韓醫婦
...母治噎食證,先令漱以花椒水,後以六棱之尖端白石納入口中,令咽其液,復以指摩掐喉咽,咯出肉二片而愈。周刻石以記之。
人物百科;明代;醫家梗舌
拼音:gěngshé梗舌病名。指初生兒口中有如蘆葦管內之膜者,亦稱白膜裹舌。因其將舌尖、舌根部位裹定,使舌活動不便,故稱作梗舌。治宜將舌上白膜颳去,以白礬末少許搽之。參見舌膜條。
中醫病名甘寒生津
...不足等證。如熱性病裏熱盛,損傷胃的津液,症見發熱、口中燥渴,或吐黏滯白沫,或噎膈反胃。治宜生津養胃,可用麥門冬湯。如胃陰傷較重的,用益胃散。
中醫學;中醫治法;潤燥法甘寒滋潤
...咯血,手足心煩熱,用百合固金湯;熱病灼傷肺胃陰津,口中燥渴或大便祕結,用益胃湯、增液湯。
中醫學;中醫治法;潤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