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止血兼化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味酸,性平,無毒。火,水飛。止吐衄如神,消瘀血爲水。血見花蕊石,即化爲水。過用損血,不可不謹。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明;李中梓(三)破血逐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味苦,甘,性平,無毒。入肝、大腸二經。香附爲使。泡,去皮尖,炒。勿用雙仁者。破諸經之血瘀,潤大腸之血燥。肌有血凝,而燥癢堪除,熱入血室,而譫言可止。苦重於甘,氣薄味濃,沉而下降,...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明;李中梓(三)破血逐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味苦,性平,無毒。入肝經。醋炒。下血積有神,化堅癖爲水。昔有患癖死者,遺言開腹取視得病塊,堅如石,紋理五色,人謂異物,竊作刀柄,後以刀刈三棱,柄消成水,故治癖多用焉。潔古謂三棱瀉...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明;李中梓(三)破血逐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味甘鹹,性平,無毒。入心、肝、脾三經。能除新舊之瘀血,兼宣表裏之風邪。蘇木理血,與紅花同功,少用和血,多用即破血也。故能治跌撲損傷、壅塞作痛。其治風者,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明;李中梓(三)破血逐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一名血竭。味甘鹹,性平,有小毒。入心、肝二經。凡用另研,若同他藥搗,則化爲飛塵。產於外國,難得真者,磨之透甲,燒灰不變色者佳。走南方,兼達東方,遂作陰經之主。和新血,且推陳血,真...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明;李中梓(三)破血逐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味鹹,苦,性平。入肝經。畏鍛石。鹽炒枯黃。惡血積聚,閉結堅牢,炒末調吞多效。赤白丹腫,癰毒初生,竹筒含咂有功。鹹走血,苦勝血,故爲攻血要藥。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明;李中梓(三)破血逐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味鹹,性寒,有毒。畏皂莢、菖蒲、屋遊。即地鱉蟲。去血積,搜剔極周,主折傷,補接至妙。煎含而木舌旋消,水服而乳漿立至。仲景有大黃蟲丸,以有攻堅下血之功也。虛人斟酌用之。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明;李中梓(三)破血逐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見女科)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藥;明;李中梓(一)氣血兼理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味辛、苦,性寒,無毒。入肺、心、心胞、肝、胃五經。解鬱行氣,止痛活血。涼心通肺,寬胸舒脅。配明礬,豁痰涎,開神明之蒙。伍射干,治喉痹,散陰陽之結。能開肺金之鬱,故名鬱...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一)氣血兼理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味苦、辛,性溫,無毒。入脾、肝二經。破血下氣,散腫消癰。辛散苦泄,故專功於破血,下氣其旁及者耳。此藥能宣通血中之氣,使氣行而血無壅滯。別有一種片子薑黃,止臂痛有效。血...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