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陽
...苦寒藥,或因發汗、瀉下過甚,傷及陽氣。2.寒邪直中或內寒陰氣偏勝。《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勝則陽病。”3.暴喜傷陽,心神浮越,陽氣易於耗散,出現心悸、怔忡、精神恍惚、失眠等症狀。
中醫學;中醫病機青筋
...乃純陽屬木,以應肝與膽,主溫和,外通兩目。”治外熱內寒者,目赤澀,多淚等。掐之,汗出爲度。
中醫學;推拿學;推拿穴位名脾胃虛寒
...、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脾氣既虛,又兼內寒,故除脾虛見症外,尚可見腹中冷痛,得溫痛減,口泛清水,四肢欠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或不利,婦女白帶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潤,脈沉遲等。治宜健脾...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學;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中醫病機攣節
...》卷二十:“腎脂不長,則髓涸而氣不行,骨乃痹而其證內寒也。”“外證當攣節,則以髓少而筋燥,故攣縮而急也。”參見拘攣條。
中醫證名冷心痛
...,溺清不渴,脈遲微細。治宜溫化爲主。外寒治當溫散,內寒治當溫通,久寒必鬱,治當疏解,總宜術附湯。虛寒當溫補,宜歸脾湯加乾薑、肉桂、菖蒲。腎寒乘心,痛則心懸如飢,泄利下重,宜五積散。寒氣客背俞之脈。相引...
中醫病證名冷喘
拼音:lěngchuǎn冷喘病證名。陽氣虛衰、內寒偏盛所致的氣喘。《古今醫鑑》卷四:“冷喘則遇寒而發。”可用止喘丸等方。參見寒喘等條。
中醫病證名經乍來乍少
...經量甚少。秦景明《女科醫宗大成》:“此因陰氣乘陽,內寒血澀,以致經血乍來乍少,而在月後者,治用八物湯(四物湯加人蔘、白朮、黃芪、紅花、陳皮、甘草、丹皮)。”
中醫病名寒喘
拼音:hánchuǎn寒喘病證名。指內寒引致之氣喘。《萬病回春》卷四:“寒喘者,四肢逆冷,脈沉細也。”多系寒勝陽微,治宜溫陽降氣,用九味理中湯加附子等。參見冷喘等條。亦可包括外寒引發之氣喘。《醫林繩墨》卷二:...
中醫病證名肝寒
拼音:gānhán肝寒病證名。①指陽氣不足所致肝氣凝澀,失其剛強之性,屬內寒證。證見驚慌善恐,憂鬱膽怯,倦怠乏力,四肢不溫,脈沉細而遲等。②指寒邪凝滯於肝經。詳寒凝肝經條。
中醫病證名病癒五戒
...“一戒過於勤勞,恐勞復;二戒飲食無節,恐食復;三戒內寒,恐重感;四戒色慾,恐色勞復或陰陽易;五戒憤怒,恐氣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