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味苦,性微溫,無毒。入脾、胃二經。開心腹之氣,逐皮膚之水。主用與檳榔相仿,但力少緩耳。鴆鳥多集大腹樹上,宜以大豆汁多洗,令黑汁去盡,火焙用。病涉虛者勿用。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二)理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一名金鈴子。味苦,性寒,有毒。入脾、肺二經。熱厥心痛,腹疼疝氣。可殺三蟲,能利小便。根微寒。殺諸蟲,通大腸。與延胡索相伍,治心腹痛頗靈。性寒極苦,若脾胃虛寒者忌之。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二)理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味辛,性溫,無毒。入胃、膀胱二經。主膀胱冷氣攻衝,療胸腹積停爲痛。天行疫瘴宜投,祟犯蠱傷莫廢。辛溫芳馥,爲下氣溫中要藥。氣虛及血虛者勿用。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二)理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味辛,性溫,無毒。入脾、胃、肝、腎四經。調和中氣,破結滯而胃開。溫補下焦,壯元陽而腎暖。療脾家痰涎之血,去肌膚水腫之邪。大腸虛閉宜投,小便氣淋須用。芬芳之氣,與脾胃相...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二)理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味辛,性溫,無毒。入肺、心、胃三經。芳香闢穢,降逆理氣,運中宮,能於開胃進食療噎。調上焦,氣在胸膈咽嗌之間。通鼻竅塞,止心腹疼。東垣雲∶“白檀調氣,引芳香之物,上至極...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二)理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見食療)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二)理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味苦,性溫,無毒。入肺、脾二經。年久者良。去白,炒。理上焦之氣,止嘔宜求。進中州之食,健脾宜簡。性雖中和,單用多用,亦損正氣、脾虛者,須與參術並行,乃有相成之益耳。花...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二)理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味辛、苦,酸。性溫,無毒。入肝、胃二經。行氣開鬱,豁痰辟惡。舒肝悅脾,和胃止惡。胸悶脅脹,咳喘頻作。梅核氣阻,時時感覺。花∶芳香止痛,和暢肺肝。陰血不足者,不宜常用多...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二)理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味辛,性平,無毒。入肺、脾、胃、肝四經。生津止渴,開胃消痰。通舒經絡、流暢肺肝。陳鬱之氣、久積能散。辛平能散結滯、芳香能除穢惡。又能潤肌膚、悅顏色。產閩中者,力勝江浙...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一)溫化寒痰
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藥味辛,性溫,有毒。入胃經。炮,去皮臍。消痰去溼,止痙除麻。中風失音,口眼斜。白附子,引藥上行,與黑附子非一類也。白附子,燥藥也。似中風證,雖有痰亦禁用,小兒慢驚勿用。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藥;明;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