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血兼理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味辛,性溫,無毒。色紅者良。行瘀滯之血如神,止金瘡之血至驗,理肝傷吐血,勝似鬱金,理刀傷出血,過於花蕊。降香色鮮紅者,行血下氣有功,若紫黑色者,不堪用也。兼可辟邪逐穢...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一)氣血兼理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味甘,性溫,無毒,入肝經。惡人參。酒飛去沙,曬。止血氣之痛,無異手拈。行冷滯之瘀,真同仙授。五靈脂,乃寒號禽之糞也。氣味俱濃,獨入厥陰。主血,生用行血,炒熟止血,痛證...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二)理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味苦,性微溫,無毒。入肺、肝二經。童便浸,曬,焙。生用發表,制用化氣。消痰開鬱,解憂釋疑。止脅下痛與腹內脹疼,治胸中熱與脘際悶痞。胎產常用,女科偏宜。十二經通,三焦暢...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二)理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脾、肝三經。生用理氣,煨熟止瀉。平肝降氣,鬱可開而胎可安,健胃寬中,食可消而痢可止。何患乎,鬼邪蠱毒,無憂於冷氣心疼。氣味純陽,故辟邪止痛。吐...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二)理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味甘、微苦,性平。入肝、胃二經。舒氣化痰,通絡散結。可消阻滯,又能活血。金御乘稱之爲橘絲,謂其專能宣通經絡滯氣。趙學敏謂其驅皮裏膜外積痰,活血。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二)理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味苦,性微溫,無毒。入脾、胃二經。開心腹之氣,逐皮膚之水。主用與檳榔相仿,但力少緩耳。鴆鳥多集大腹樹上,宜以大豆汁多洗,令黑汁去盡,火焙用。病涉虛者勿用。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二)理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一名金鈴子。味苦,性寒,有毒。入脾、肺二經。熱厥心痛,腹疼疝氣。可殺三蟲,能利小便。根微寒。殺諸蟲,通大腸。與延胡索相伍,治心腹痛頗靈。性寒極苦,若脾胃虛寒者忌之。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二)理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味辛,性溫,無毒。入胃、膀胱二經。主膀胱冷氣攻衝,療胸腹積停爲痛。天行疫瘴宜投,祟犯蠱傷莫廢。辛溫芳馥,爲下氣溫中要藥。氣虛及血虛者勿用。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二)理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味辛,性溫,無毒。入脾、胃、肝、腎四經。調和中氣,破結滯而胃開。溫補下焦,壯元陽而腎暖。療脾家痰涎之血,去肌膚水腫之邪。大腸虛閉宜投,小便氣淋須用。芬芳之氣,與脾胃相...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二)理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味辛,性溫,無毒。入肺、心、胃三經。芳香闢穢,降逆理氣,運中宮,能於開胃進食療噎。調上焦,氣在胸膈咽嗌之間。通鼻竅塞,止心腹疼。東垣雲∶“白檀調氣,引芳香之物,上至極...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