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哮喘 2009年01月0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論

支氣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簡稱哮喘),是一種以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反應爲主的氣道變應性炎症(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AAI)和氣道高反應性(broncho-hy-perreactivity,BHR)爲特徵的疾病。易感者對此類炎症表現爲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氣道阻塞症狀。臨牀上表現爲反覆發作性伴有哮鳴音的呼氣性呼吸困難、胸悶或咳嗽,可自行或治療後緩解。若長期反覆發作可使氣道(包括膠原纖維、平滑肌)重建,導致氣道增厚與狹窄,成爲阻塞性肺氣腫。

全球約有1億6千萬患者,各地患病率約1%-5%不等,我國患病率接近1%,半數在12歲以前發病,成人男、女患病率大致相同。約20%的患者有家族史。

病因病理病機

有過敏體質的人接觸抗原後,在B細胞介導下,漿細胞產生lgE,後者附着在肥大細胞上。當再次接觸抗原時,鈣離子進入肥大細胞內,細胞釋放組胺、嗜酸粒細胞趨化因子(ECF)等,使平滑肌立即發生痙攣,此爲速發性哮喘反應(immediate asthmatic reaction,IAR)(圖2-4-1)。更常見的是不少患者在接觸抗原數小時乃至數10小時後方始發作哮喘,稱爲遲發性哮喘反應(late asthmatic reaction,LAR),這是氣道變應性炎症(AAI)的結果(圖2-4-1)。此時,支氣管壁內(以及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內)有大量炎性細胞(巨噬細胞、嗜酸粒細胞、中性粒細胞等),釋放出多種炎性遞質,如白三烯(LTS)、前列腺素(PGS)、血栓素(TX)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引起微小血管滲漏、支氣管粘膜水腫、腺體分泌增加,以及滲出物阻塞氣道,有的甚至形成粘液栓,導致通氣障礙和BHR(圖2-4-2)AAT還表現在氣道上皮損傷,神經末梢暴露,受炎性因子作用後,釋放神經肽(NK)、P物質(SP)等,進一步加重粘膜水腫、腺體分泌和支氣管平滑肌痙攣。

圖2-4-1 支氣管哮喘發病機理示意圖

圖2-4-2 AAI及BHR引起的氣道狹窄

以往認爲氣道平滑肌收縮引起氣道狹窄是引起哮喘的唯一原因,因而治療主旨在於解除支氣管痙攣。現在認識到PAF等遞質引起氣道粘膜水腫、炎性細胞浸潤、腺體分泌增中、粘液纖毛清除功能障礙,加上管腔內粘液栓阻塞也是哮喘發作的重要機制。因此,治療時除強調解痙外,還要兼顧針對非特異性的AAI用藥。這對於LAR尤爲重要。

病理

肺泡高度膨脹,屍檢時打開胸腔肺不萎陷。切開後可見大多數氣管分支至終末支氣管內有大量膠樣栓充填。組織學檢查見支氣管平滑肌肥厚、粘膜及粘膜下血管增生、粘膜水腫、上皮脫落、基膜顯著增厚,支氣管有嗜酸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